中華耆英會隆重慶祝五十三周年

中華耆英會(GBCGAC),近日在波士頓華埠帝苑大酒樓舉行了盛大的53周年慶典暨中秋晚會。活動吸引近400位來賓出席,場面熱烈,氣氛溫馨。波士頓市長吳弭(Michelle Wu)、麻州眾議員暨財政委員會主席麥家威(Aaron Michlewitz)、波士頓市議長路易瓊(Ruthzee Louijeune)、市議員費連(Ed Flynn)與墨菲(Michael Flaherty)等多位民選官員親臨現場,共同見證耆英會五十多年來為社區長者無私服務的歷程與成就。

晚會上,吳弭市長代表市府向耆英會頒發嘉獎狀,感謝該會多年來堅持為華裔與亞裔長者提供專業且貼心的服務。她在致辭中表示:「中華耆英會數十年來,一直為波士頓及周邊社區的華語居民爭取語言友善的照護資源,從營養午餐計劃、日間健康中心,到社區活動與教育,都是我們城市長者的重要支柱。感謝你們為社區所做的一切!」

中華耆英會的成功,與行政主任梅伍銀寬博士 半世紀以來的奉獻密不可分。董事長陳建立先生曾在耆英會50周年慶典上作詩一首,盛讚梅博士的貢獻:「中華傳統要共珍,耆英康樂智勇仁。戰勝新冠出黑暗,慶祝金禧越紅塵。梅花行伍我與君,銀河寬厚玉樹臨。榮譽博士當無愧,秀才人情把詩吟。」詩句中既道出梅博士帶領耆英會走過疫情挑戰的堅毅,也彰顯她守護長者健康的溫情。

疫情中守護最脆弱的一群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時,亞裔長者首當其衝。語言與文化隔閡,使許多長者難以及時獲取準確的防疫資訊,也加劇了孤立與焦慮感。在這樣的艱難時刻,中華耆英會承擔起了沉重的責任。

疫情高峰期,耆英會每天為社區超過4000名長者提供熱餐,透過「無接觸配送」將營養餐點送到家門口,確保長者不因疫情而陷入飲食困境。耆英會還迅速調整日間健康計劃,轉為線上活動,讓長者即便被迫居家,也能透過網路參與運動課程、健康講座與社交互動,減少孤立感。

此外,耆英會還成立了多語言防疫資訊平台,提供普通話、廣東話與英語的健康指引,並協助安排疫苗接種。許多長者因語言障礙難以自行登記,耆英會的工作人員與義工逐一打電話,耐心協助登錄,甚至陪同前往接種中心。這些細膩入微的服務,保護了成千上萬的亞裔長者,免於疫情的最嚴重衝擊。

可以說,在疫情的黑暗歲月裡,耆英會不僅是長者的「生命線」,更是一個溫暖的精神港灣。梅伍銀寬博士常說的:「長者是我們社區的根,他們值得最好的照顧與尊重。」

與MGB推進長者心理健康

隨著疫情緩和,耆英會並未鬆懈,反而更積極思考如何面對長者後疫情時代的需求。近日,耆英會宣布與 麻州總醫院體系(MGB)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推出「強健心靈干預計劃」,專注於提升亞裔長者的心理健康。

該計劃已被證實能有效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透過十周課程引導參與者培養積極行為模式,以更健康的方式應對壓力。課程提供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和西班牙語服務,並即將拓展至海地克里奧爾語、阿拉伯語和越南語。耆英會將在波士頓地區建立培訓中心,培養更多具備雙語背景的社區健康工作者,讓更多長者獲得適切的心理支持。

MGB 社區健康與健康公平首席官塔韋拉斯醫師(Dr. Elsie Taveras)指出:「疫情加劇了心理健康挑戰,也擴大了種族差距。我們與耆英會的合作,將有助於建立持久的基礎,推動健康公平。」

致力長遠:研究與實踐並行

其實早在2015年,耆英會便與麻州總醫院的不平等研究單位(Disparities Research Unit)合作,進行「積極心靈–強健身體」臨床試驗,已有70多位長者參與。如今計劃擴展,耆英會現有兩位社區健康工作者,未來數月內計劃增加至十位,大幅提升服務能量。

促進長者福祉、維護長者獨立

耆英會執行主任梅伍銀寬博士表示:「我們深知社區需要的不僅是醫療照護,還有能聽懂他們語言、理解文化背景的幫助。社區健康工作者就是這樣的橋樑。他們不僅能提供心理課程,還能協助健康管理,提升醫療素養,幫助居民克服醫療體系的障礙。」

自1972年成立以來,中華耆英會始終秉持「促進長者福祉、維護長者獨立」的使命。今日,該會已建構起涵蓋三個日間健康中心、每日提供超過數千份營養餐點、健康教育與文康活動的龐大服務網絡,成為新英格蘭地區亞裔長者最信賴的依靠。

五十三年的耕耘,不僅是時間的積累,更是信念的堅守。無論是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防疫守護,還是與醫療機構攜手推進心理健康服務,耆英會一次又一次用行動證明,它不僅是一個機構,更是一個家,一個支持長者安心安老、樂齡生活的家。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右起)吳市長給梅伍銀寬、陳建立頒發嘉獎狀。 市府提供

吳市長抱女兒同美東國術會的舞獅好手們合影。

吳市長同中華公所英文秘書阮鴻燦握手。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