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高中生伊麗莎白 ·張聯合國論壇演講

在日前舉行的2025聯合國高級政治論壇可持續發展大會平行會議上,就讀新英格蘭私立高中、年僅17歲的伊麗莎白·張(Elizabeth Zhang),以一場題為《以社區為本的教育創新——簡單工具也能改變世界》的演講驚艷全場。她提出「收音機教育:一台收音機就是一間學校」的理念,樸素卻深刻,引發與會代表的熱烈共鳴,也讓她成為這場國際會議的矚目青年。

伊麗莎白在演講中指出,當全球仍有超過17%的兒童無法接受基礎教育時,「教育創新」不應只意味著最昂貴的設備與最先進的科技,而應根植於社區、兼顧可負擔性與可持續性。她倡導的「收音機教育」模式,利用低成本收音機搭建學習平台,無須依賴電網或高速網路,只要與當地電台、社區大學合作,就能形成一套靈活的在地化教育支持系統。

這一構想契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4)「優質教育」的精神,贏得來自非洲、南亞及拉美多個發展中國家代表的掌聲。有與會者評價道:「她不僅寫故事,還在傳播思想。」

多元文化的底蘊 孕育公共倡議
提出這樣理念的伊麗莎白,背後是一段豐富而多元的成長歷程。她出生於加拿大,幼兒園在當地就讀,小學階段則在中國上海接受中文教育,後又返回加拿大讀初中,最終赴美國完成高中學業。其間,她還曾作為交換生在意大利維泰博度過一年。這些跨文化經驗,使她在語言與身份之間不斷尋找平衡,也為她的價值觀與表達力奠定了深厚基礎。

在上海七年的時光裡,伊麗莎白每日用中文寫日記、背誦古詩,在作文裡第一次寫下「正義」與「善良」。這段與母語文化深度接觸的經歷,讓她早早開始思考倫理問題,也培養了對文字的敏感度。回到北美後,她迅速融入英語學習體系,閱讀興趣從冒險故事拓展至哲思文本;而在美國高中,她又將目光投向古希臘、古羅馬與拉丁語。

然而,多重文化身份也曾令她感到拉扯。「我既來自各處,又彷彿來自無處。」她曾在隨筆中這樣寫道。當被問及「你來自哪裡」時,她常答:「我現在住在賓州。」後來,她逐漸意識到,這些身份並非互斥,而是能彼此照亮。寫作,讓她學會把「不確定性」化為敘事的養分。

文字為翼 探索善良與正義
伊麗莎白熱愛閱讀與寫作,已出版《諸神的遊戲》(Game of Gods)、《生命的輪回》等多部作品,並多次榮獲美國青少年藝術與寫作獎「金鑰匙」與「銀鑰匙」獎章。她擅長將古典與當代相連,以寓言、回憶錄和演講探問善良、正義以及做人意味著什麼。《諸神的遊戲》近日已經在亞馬遜平台上線。

《諸神的遊戲》面向8至12歲讀者,表面是神話冒險,實則是一場倫理思考:在諸神設下的考驗中,單有善良不足以闖關,「唯有智慧能照亮前行之路」。她強調:「真正的善良,需要智慧的辨析與執行。」這本書被她定位為「可共讀的寓言」,鼓勵父母、教師與孩子一同討論。

其後創作的《生命的輪回》更具批判性。故事中,孤島社會以抽籤決定新生兒誕生後誰必須犧牲,主人公愛德華抽中「紅石」,以生命兌現承諾,最終村民砸毀象徵暴政的大鍋。該作品榮獲學樂藝術與寫作「金鑰匙」獎,評語指出:她沒有用神話逃避現實,而是在神話結構中訓練面對現實的道德肌肉——傳統不等於正當,恐懼不是統治理由。

她將自己的未來藍圖概括為「三螺旋」:學術研究、創意寫作與數字傳播。「古代的故事仍能回答現代的問題。」她在聯合國演講後接受訪問時說。對她而言,古典教育不只是培養會背名句的人,而是訓練判斷力、同理心與共同體意識——這些,正是當代社會所稀缺的資源。

未來規劃:跨文化青年的使命感
在這場平行會議上,伊麗莎白沉著的語調與清晰的邏輯,展現了超越年齡的成熟。當主持人問她「未來想做什麼」時,她毫不遲疑地回答:希望繼續研習古典學,甚至攻讀博士,「要搭建穩固的橋樑,材料必須過硬」。她也不打算放棄創意寫作與公共傳播,期望學術、藝術與社會參與能形成合力,讓古典精神成為可共享的公共財。

「跨文化並不是困境,而是一種新的資源。」她說。從「來自各處,又彷彿無處」的感受中,她為自己立下一根坐標——在古典與當代之間書寫未來;用故事訓練判斷,用語言修復斷裂,用科技擴展可及,用演講召喚關注,把「身份的不確定」化為「敘事的可能」,把「傳統的重量」轉化為「當下的能量」。

她常說的三句話,也像三把鑰匙:「真正的教育創新,應以人為本、植根社區、尊重文化。」、「善良必須與智慧結合,才是真正的力量。」、「古代的故事仍然能回答現代的問題。」17歲的伊麗莎白·張正以她的文字、理念與行動,為世界描繪一座通向更遠未來的橋樑。本報記者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伊麗莎白·張聯合國論壇發表演講。

《諸神的遊戲》一書封面。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