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長吳弭(Michelle Wu)、州眾議員麥家威(Aaron Michlewitz)、市議員費連(Ed Flynn)等民選官員偕同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CDC)、波士頓公共圖書館(BPL)、市府多個部門及眾多社區夥伴,17日在唐人街舉行「R-1地塊重建項目」破土動工儀式。這項計劃將把一片市有停車場改建為12層的綜合大樓,包含110套可負擔住房與一座全新的唐人街圖書館永久館舍,實現華埠居民期盼近70年的心願。
唐人街社區迎來歷史時刻
唐人街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便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永久圖書館分館。2018年,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才在波士頓中國貿易中心地下一層設立一個僅1500平方呎的臨時分館,為居民提供有限服務。然而,社區一直盼望擁有一座真正屬於自己的圖書館,能容納多元年齡層,並展現華埠文化底蘊。
市長吳弭在儀式上表示:「這棟新樓不僅將為唐人街帶來新的可負擔住房,還將興建一座充滿活力的圖書館分館,為居民提供所需資源。我感謝ACDC的領導,以及市府部門之間的卓越合作,讓這項意義深遠的計劃得以實現。」
當天,多位與會人士特別對記者表示,這次破土動工是對已故的波士頓華埠居民會兩位前主席——余仕昂與余顯生——最深的致敬。兩位社區領袖曾經數十年如一日為恢復唐人街圖書館分館四處奔走,不論是參加市政會議、聯絡圖書館,或是號召居民簽名支持,他們都把推動圖書館永久館舍視為己任。
ACDC執行董事劉安琪(Angie Liou)動情地說,「這不僅是住房與圖書館計劃,更是對唐人街歷史與文化紋理的重新縫合。」她在致詞中提到1950年代,在Hudson街的民宅和圖書館因為修建告訴公路而被拆除的歷史。
新大樓融合住房與文化空間
根據規劃,這座12層大樓將在兩層樓高、面積達1.7萬平方呎的圖書館之上,興建66套可負擔租賃公寓及44套可負擔自有住房。圖書館樓層將提供超過7千平方呎的書籍與閱覽空間,並設有青少年專區、兒童閱讀室及近4千平方呎的多功能社區廳,可容納約百人舉辦講座、展演及會議。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館長里奧納德(David Leonard)表示:「這是唐人街近70年來最重要的一天。感謝市長的資本投資,感謝一代又一代社區成員對圖書館服務的熱切呼籲。未來,這裡將成為華埠居民與訪客的學習、交流與創新之地。」
除圖書館外,此項工程亦提供110套價格合理的住宅單位,確保在房價節節攀升的今日,工薪家庭仍能留在唐人街安居。市府住房局局長狄倫(Sheila Dillon)指出:「55 Hudson Street為不同收入層的家庭提供可負擔居所,同時增設一個永久的學習與聚會空間。這是以社區為中心的開發典範,將鞏固唐人街的長遠穩定。」
州眾議員麥家威(Aaron Michlewitz)則說:「這個項目同時滿足了兩個迫切需求——更多可負擔住房,以及一座承諾已久的圖書館。這是市政府、非營利機構和居民多年攜手努力的結晶。」
該大樓由Stantec主導設計,外觀將結合琉璃磚與玻璃立面,並採用高效節能設施,包括夜間可變換燈光效果的LED照明。這是波士頓公共資產住房倡議的一部分,旨在活化公共土地,打造結合住房與社區資源的永續建築。
波士頓規劃總監沈家樂(Kairos Shen)表示:「這次破土動工,凝聚了社區對可負擔住房與圖書館分館的長期倡議。我們欣慰能運用市有土地,創造為居民服務數十年的公共資產。」
社區齊心共織未來藍圖
這一計劃獲得波士頓「社區保育法」(Community Preservation Act)資金、麻州住房署及多個部門的支持。波士頓公共設施署執行長瓊斯(Carleton Jones)強調:「這是首個將可負擔住房與公共資產結合的合作典範,將打造一個現代化、多世代共享的核心空間,體現唐人街文化與身份,同時回應社區不斷演進的需求。」
多年來,唐人街居民不斷抵抗城市更新與過度商業化對社區的侵蝕,要求保留文化地標與生活空間。55 Hudson Street項目不僅回應了這些呼聲,更展現了市府與社區攜手讓波士頓成為「人人可安居之城」的決心。
隨著鋤頭落土,波士頓公圖唐人街分館永久性大樓正式進入施工階段。未來數年,當居民走進全新的閱讀室、參加多元文化講座,或在新家園裡展開人生新篇章時,這座建築將不僅是書籍與住宅的集合體,更是唐人街堅毅精神與歷史記憶的象徵。
對余仕昂與余顯生兩位已逝社區領袖而言,這一刻象徵著他們畢生推動社區文化與教育事業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他們的名字將長存於華埠居民的心中,化為圖書館每一頁翻動的聲音,與樓宇間溫暖的燈火,照亮唐人街的未來。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費連議員、州參議院柯林斯代表同唐人街居民和商家代表合影。李強攝

吳弭(右二)、麥家威(左二)觀看華林功夫帶來的精彩舞獅表演。

劉安琪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