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山波士頓三佛中心與東北大學校友會攜手,13日舉辦「親子家庭日」活動,吸引家長與小朋友近20人參與,於秋日午後度過一場兼具文化意涵與教育啟發的溫馨聚會。活動以「寓教於樂」為主軸,透過寺院導覽、佛教故事分享、布偶戲欣賞及紙布偶DIY等多元形式,讓大小朋友在歡笑中汲取生活智慧,感受佛教文化的慈悲精神。
佛光山波士頓三佛中心是台灣佛光山在麻州波士頓設立的第一個道場,其弘法足跡可追溯至1990年。當年起心定和尚與慧開法師應邀至麻省理工學院(MIT)演講,開啟佛光山在波士頓弘傳人間佛教的序幕。
三佛中心沿革與名稱典故
此後,佛光山副住持兼國際佛光會副秘書長慧傳法師多次介紹人間佛教理念,逐步凝聚當地信眾的力量。
1997年,星雲大師蒞臨麻州Billerica鎮演講,吸引三百多人聆聽開示,同年「佛光會波士頓協會」正式成立。翌年,佛光山購置一處餐廳作為弘法道場,大師親自為新道場命名為「佛光山三佛中心」,取「哈佛佛光山佛光緣」三詞中的「佛」字,象徵三者緣起、共修的意涵。
1999年1月3日,三佛中心正式啟用,最初座落於劍橋市麻州大道,地處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MIT)之間的人文薈萃之地。道場內設有滴水坊、書局與流通處,除固定周日共修外,並開辦烹飪、中文才藝班、讀書會、英文禪修班、兒童禪修班及「Dharma with Dinner」英文法談班,服務多元社群。滴水坊不僅接待附近上班族,亦常有哈佛、MIT、波士頓大學教授與學生造訪。
每年五月,三佛中心更在建於1634年的美國最古老公園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舉辦聯合浴佛法會,邀請韓國、越南、緬甸、泰國、日本、西藏等地僧眾及信徒共襄盛舉,蔚為佛教界年度盛事。歷經依恒、永東、依法、滿貴、滿普、滿敬、覺昭、妙覺、滿光、覺泉等多位法師的策劃與努力,三佛中心逐漸成為華人信眾與當地居民的心靈家園。隨著信徒增長、場地不敷使用,中心於2014年遷至劍橋市更寬敞的建築,期望持續擴大人間佛教的弘揚。
妙璽法師分享星雲大師慈心願景
當日活動由三佛中心監寺妙璽法師主持,她首先熱情歡迎來賓,並帶領大家參觀莊嚴肅穆的殿堂。沿途,她細心介紹三佛中心的歷史沿革,並闡述星雲大師如何以慈悲宏願,將人間佛教推廣至五大洲,建立遍布全球的弘法據點。
在「照片牆」前,法師分享三佛中心多年來推動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的足跡,包括社區講座、青少年課程、公益活動等,強調「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的精神,期許家庭將慈悲與智慧融入日常。
佛教故事互動遊戲 體驗信任與合作
接續的佛教故事分享,由波士頓佛光童軍團女童軍團長郭艷梅與幹部劉韋延帶領。她們透過「囚犯頂油」的典故,設計趣味互動遊戲,讓參與者在挑戰平衡的同時,學習信任與協作的重要性。小朋友們專注又歡樂,家長也融入其中,共享難得的親子時光。
壓軸表演由本地藝術家莫迪(Margaret Moody)帶來布偶戲《The Trolls and the Tree》。故事講述巨魔在照看精靈花園時,必須在守護大樹與滿足自身需求之間作抉擇。演出以幽默溫暖的方式呈現環境保護與價值選擇的議題,由莫迪與韋恩(Ann Wynne)生動操偶,音樂家Peter Lehman以吉他伴奏,讓劇情更添詩意,引發觀眾對人與自然共生的省思。
活動最後安排「紙布偶DIY」工作坊,孩子們挑選心儀布偶造型,與父母一起發揮創意,描繪專屬色彩。現場充滿笑聲與溫情,每個作品都承載著家庭共享的美好回憶。
不少家長表示,這是他們首次走進三佛中心參加活動,感受到道場親切溫暖的氛圍與充實多元的內容,並期待未來能再次參與類似的文化體驗。
推動跨文化交流
東北大學校友會活動負責人Ava Magoon感謝三佛中心精心籌劃本次親子日。她指出,三佛中心長期深耕文化教育,這次合作不僅讓家庭有機會接觸佛教智慧,也促進跨文化的理解與交流。「我們期盼未來持續攜手舉辦更多活動,為社區注入更多包容與藝術的能量。」
妙璽法師則強調,佛光山將持續以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為核心,將佛法智慧融入生活,讓更多人共享「人間佛教」帶來的關懷與喜樂。
「親子家庭日」為大小朋友帶來豐富知識與快樂體驗,更彰顯佛光山波士頓三佛中心作為社區文化與教育平台的重要角色。自創立以來,中心秉持星雲大師的慈悲宏願,陪伴社區三十餘載,透過多元課程與節慶活動,拉近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佛法的距離。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部分與會者合影。主辦方提供

孩子們動手參與「紙布偶DIY」工作坊。

布偶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