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長初選落敗僅兩天後,慈善界知名人士克拉夫(Josh Kraft)於周四晚宣布退出波士頓市長競選。他表示,經過連日與支持者、朋友及家人討論,他決定暫停競選行程,將心力轉向社區服務與公共議題。政治評論家認為現任市長吳弭12月的大選中將無懸念地連任。
由於克拉夫在初選後六天內退選,依麻州法律規定,得票排名第三的候選人可遞補進入11月的大選名單。這次的遞補人選是社區活動家達羅薩(Domingos DaRosa),他在初選僅獲百分之二點六選票。達羅薩在電話訪問中表示,對此消息感到驚訝,將向選舉部門確認是否確實列名。他說:「如果能參選,我已準備就緒。我只是個普通人,想為大家創造更好的城市。」
競選歷程與挑戰
克拉夫在聲明中說:「在當前這個需要彼此凝聚、而非分化的美國時刻,對我和波士頓而言,最重要的並非繼續陷入政治口水戰,而是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推動公共對話。」他強調,接下來將專注於兩項他在競選期間特別關注的事務:其一是麻州大道與梅爾尼婭‧卡斯大道(Mass. and Cass)一帶的人道危機;其二則是為曾入獄人士提供職業培訓計畫。吳弭市長對克拉夫的決定表示尊重,並感謝他「深切關心這座城市,並致力讓波士頓變得更好」。
克拉夫是新英格蘭愛國者隊老闆羅伯特的次子,長期投身公益,曾任「男孩女孩俱樂部」總裁。他原先誓言將比拼至十一月大選,並投入高達五百五十萬美元自有資金,其中一半以上集中於八月。然而,本周初選中,吳弭在全市各選區皆獲得壓倒性多數,最終以七成二選票大勝克拉夫的二成三。
克拉夫的競選主軸鎖定基層民生問題,包括富蘭克林公園白體育場(White Stadium)重建工程、令部分商戶不滿的自行車道規劃,以及「Mass. and Cass」地區的毒品與治安挑戰。這些議題在部分選民間引發共鳴,但未能轉化為更廣泛的支持。
同時,他也面臨吳弭在全國政壇聲望日增的壓力。吳市長在任期內屢次與聯邦政府對抗,特別是面對特朗普政府的攻擊時,她為波士頓積極發聲,提升了在選民心中的領導形象。相比之下,克拉夫雖努力塑造「超越富豪家族二代」的形象,卻難以突破既有印象。
選舉結果公布後,克拉夫陣營氣氛低迷。周三,全體幕僚齊聚位於努比安廣場(Nubian Square)的競選總部,克拉夫簡短感謝大家的努力,隨後請員工清理場地,自己則獨自走進會議室長時間通話。這一幕,讓外界更覺退選之勢已定。
有三位熟悉情況的人士向媒體透露,克拉夫的父親也很可能在決策過程中給予意見。雖然他在整個競選期間鮮少公開露面,但初選夜曾於南波士頓的工會大廳舞台上擁抱兒子,表達支持。
民調與選情落差
初選中,吳弭的支持度領先幅度驚人,而克拉夫在多個選區表現不佳。前市長候選人傑克遜(Tito Jackson)在克拉夫宣布退選前就指出:「目前的氣勢顯然不利於克拉夫,吳弭才是這座城市的未來。」
克拉夫在選後並未舉行任何造勢或記者會,他唯一的公開言論是於社群平台X發表貼文,譴責政治暴力,並向在猶他州校園遇害的右翼活動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家屬致哀。
克拉夫則強調,退出競選並不意味著離開公共領域,他將把精力投入他最關心的議題,並持續推動對弱勢社群的支持。「這座城市值得更好的對話與合作,」他說,「我希望能用其他方式,讓波士頓向前邁進。」
此舉標誌著波士頓市長選戰格局出現重大變化。隨著克拉夫退場,十一月大選將由現任市長吳弭與達羅薩對決,選民的關注焦點也將轉向如何進一步解決住房、公共安全與社區發展等核心問題。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卡拉夫在競選活動中演講。 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