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島環球網報道,2025年,港股迎來「前所未有」的資本盛宴。
《星島》見習記者黃冬艷 深圳報道
僅在上半年,42宗IPO上市總募資金額就達1071億港元,同比增長超700%,占全球IPO募資金額的比重達到25%,位列全球榜首。同期內港交所僅主板在處理的上市申請就超210宗,再度創下新高。
下半年這種熱度仍在持續。港交所CEO陳翊庭在9月5日的2025香港交易所未來科技峰會透露,截至8月底港交所新股融資總額已增長至1345億港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接近六倍,遠超全球新股融資額的同比增幅。
坐了三年多冷板凳的創新藥,也終於在這輪行情中重回牌桌,並成為今年港股IPO市場的中堅力量。
今年前8個月,已有14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成功掛牌港交所,累計募資金額破180億港元,其中既有恒瑞這一募資百億的行業巨頭,亦有映恩生物、維立志博、銀諾醫藥等港股18A新銳,無論是上市前最高5000倍以上的公開認購,還是上市後股價逾200%的漲幅,都展示著資本的熱度和信心。
整體來看,創新藥的熱度已瀰漫至整個資本市場。
截至9月5日,今年以來萬得(港股)中國創新藥指數大漲108%,恒生創新藥指數漲幅118.34%,投資者對於港股生物醫藥股的信心正在快速恢復和提升,令後者成為今年資本市場「最靚的仔」。
市場的信心不僅來自於政策等層面的利好,更多在於我國創新藥已進入成果兌現階段,研發進展催化較多,而創新藥企業也在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中擁有了更強的確定性。
Wind數據顯示,創新藥指數在上半年已上漲約22%的基礎上,下半年至今的最新漲幅已高達33%。這意味著,第四季度創新藥板塊仍具備著掀起新一輪資本浪潮的可能性。
「造富」神話
2018年4月,港交所正式推出主板上市規則第18A章。這是為未盈利或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設立的專項上市制度,核心條件包括市值不低於15億港元、至少一項核心產品通過概念階段、獲得資深投資者投資、資金主要用於研發等,目的在於為高研發投入企業提供融資渠道,推動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第二年,國內也推出了科創板,再度為醫藥企業打開上市融資通道。
彼時恰逢國內創新藥審批改革、醫保制度改革的窗口期,大批海外醫藥研發人才抓住機遇回到國內創業。港股18A的出現,將醞釀了幾年的中國創新藥行業,推上發展快速通道,並打開走向世界的大門。
據媒體當時的統計,截至2020年末已有28家生物醫藥企業借道18A登陸港交所,募資總金額超800億港元,2021年遞表企業更達到48家,年內順利上市企業達到20家,接近香港當年新股總數一成。
2018-2021年間,共有48家生物科技公司借道18A登陸港交所,超額認購、上市首日暴漲情況屢見不鮮。大量即便只有一兩條未成熟管線的初創醫藥研發企業也借著窗口期上市「撈金」,但隊列中也不乏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方生物、君實生物等一批後來的創新藥頭部企業,其中港股18A規則推出的首年8月,百濟神州更是拿下了70.85億港元的募資,獨佔鰲頭。
港股18A一度成為「造富工廠」,港股市場也由此成為全球範圍內備受關注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所有人都以為,那幾年的資本狂歡是中國創新藥的開始,卻沒想到,已是巔峰。
資本熱潮過後,靠上市提前「創收」的創新藥企業,卻遲遲未能兌現管線價值,加之疫情、國際環境等影響,全球市場的流動性收緊,大量資金從港股流出,A股也收緊了科創板的上市申請。創新藥泡沫在2021年前後被戳破,進入了整體估值重塑的深度調整期。

藥智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藥品行業投融資事件數量為392起,累計融資額1833.71億元,2021年投融資事件數量增至523起,融資總金額1718.86億元。但自2022年開始,融資金額便腰斬至804.41億元,2023、2024年行業融資持續下跌至「6字頭」「5字頭」,不少資本更是「談藥色變」。
2022-2024年,港股18A上市企業甚至只有個位數,幾乎只有高峰期零頭,且上市後「破發」成為常態,在市場預期變冷,基本面難以支撐的情況下,即便是此前已上市的明星企業,股價也多數從高位滑落。港股18A走向資本市場邊緣。
這是被稱為「資本寒冬」的三年,融資難成為醫藥行業普遍問題。需要大量研發投入卻尚未有產出的創新藥企業,開始「賣青苗」,透過將早期管線的權益對外授權,獲得繼續生存的空間。
這也使得過去幾年國內創新藥企業對外授權的交易額逐步追平一級市場的投融資金額,成為支撐中國創新藥持續造血的資金來源。
熱度再起
2025年,中國創新藥終於得以「破冰」,並再度回到了聚光燈下。
隨著全球加息週期接近尾聲,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讓部分避險資金回流港股,同時中國支持創新藥的政策利好頻出,以及港交所優化上市機制吸引更多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等多重外部因素疊加,造就了港股今年爆火的局面。
據畢馬威《中國內地與香港IPO市場》報告顯示,2023、2024年港股全年的募資金額分別為460億港元、880億港元,但2025年上半年已達到1071億港元,其中A+H股募資金額比重達到72%。
2025年上半年,已經有6家生物科技公司申請港股18A上市,且在前十大IPO項目中,恒瑞醫藥、映恩生物2家醫藥企業分別憑藉114億港元、19億港元的募資位列第二、第十名,恒瑞醫藥的百億級募資更是近五年來港股醫藥IPO最大規模。
若從公開發售的認購情況及上市首日表現來看,創新藥獲得的關注和追捧更是尤為明顯。截至8月中旬,今年共有14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在香港主板上市,其中創新藥相關企業有9家。
在公開認購Top20企業中,創新藥獨占6席,包括銀諾醫藥、中慧生物、維立志博、藥捷安康、恒瑞醫藥、泰德醫藥,其中前四家均為港股18A企業,認購倍數分別達到5431.66倍、4007.64倍、3494.78倍、3419.87倍。
同期上市首日股價漲幅Top20企業中,銀諾醫藥、中慧生物、映恩生物、維立志博、藥捷安康5家18A創新藥企業佔據前六位置,首日股價漲幅分別達到206.48%、157.98%、116.7%、91.71%、78.71%。
越來越多的生物科技企業正在抓住窗口期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據港交所CEO陳翊庭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港交所在處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請仍有24家,預計下半年還會繼續增加。
9月8日,上半年剛成為港股18A企業的映恩生物還宣布將被調入滬港通下港股通標的名單,即內地合格投資者可透過上交所直接投資其公司股份,預期可進一步擴大其股份交易流通量,「代表資本市場對本公司表現及價值的高度認同。」
IPO市場之外,國內創新藥研發管線對外授權交易也屢創新高。
醫藥魔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創新藥管線相關交易的總金額達到608億美元,同比增長129%,較2024年全年還要高37億美元。其中對外授權交易的數量為72筆,首付款已達到26.38億美元。
目前中國創新藥在研管線數量、上市新藥數量均佔全球30%以上,2025年全球醫藥交易Top10中,中國創新藥資產的貢獻率超80%。比如今年5月三生製藥將旗下PD-1/VEGF雙抗除中國外的全球權益授予跨國藥企巨頭輝瑞製藥,憑藉61.5億美元的交易總金額位列全球醫藥交易第三,其中12.5億美元不可退不可抵扣的首付款,更是刷新國內藥企出海交易首付款新記錄,也被視為國內創新藥企業逐漸主導管線交易話語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創新藥淘汰賽開始?
與資本寒冬前憑藉創新藥概念蜂擁上市製造行業泡沫不同的是,如今港股18A上市企業已成為本輪市場上行行情中的重要力量,這其中不僅有政策支持、市場資金回流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內部研發管線數據的支撐,以及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帶來的長期確定性。

據國投證券統計,國內生物科技創新藥企業商業化步入正軌,已進入加速放量階段。
一方面是已上市產品放量提速,2025年上半年69家A股、港股生物科技創新藥公司共實現521.3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另一方面整體營收大於1億元的公司數量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至2025年上半年共有41家公司實現營收超過1億元,數量同比增長5%。
歸母淨利潤方面,虧損亦呈大幅收窄態勢,2025年上半年69家A股、港股生物科技創新藥公司總體歸母淨利潤為-23.1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66.3億元實現大幅減虧。預計國內生物科技企業合計歸母淨利潤有望於2026年扭虧。
思路迪醫藥首席財務官張競指出,今年中國創新藥市場熱度得以創新高,一方面在於國內醫藥創新公司的能力已經得到世界的認可,國外大批跨國藥企紛紛到中國尋求管線交易,創下諸多交易新高紀錄,產業投資機構對此亦非常看好,另一方面是國家層面出台了一系列的融資及創新藥市場相關政策利好。
但長期來看,本輪行情後,創新藥行業或將走向兩極分化的態勢,逐漸進入淘汰賽的階段。
張競向《星島》記者解釋稱,目前資本市場的輪動是國家政策大勢所趨,此外在全球資本市場回調、美國貿易政策變動令資金回流港股等系列因素綜合影響下,本輪創新藥市場上揚趨勢或許可持續一至兩年,但長期而言,創新藥企業還是需要靠價值取勝。
「好的公司會成為世界領先,並且在世界醫藥市場上拿到一定的話語權,但業務不夠紮實的公司必定會在資本市場的輪動中被淘汰。」
換言之,在經歷2021年後的一輪行業深度調整後,資本市場對創新藥的估值已經回歸理性,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真正有商業化兌現價值的企業,才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在市場競爭中走得更遠。

據《星島》記者不完全統計,自恒瑞5月底正式登陸港股點燃創新藥熱度後,陸續有近10家創新藥企業披露了配股融資計劃,均為有優質研發管線支撐或盈利基本面向好的企業,包括榮昌生物、科輪博泰、君實生物、神州細胞、歌禮製藥、康方生物、聖諾醫藥、信達生物、三生製藥等,其中信達生物、康方生物兩家頭部募資分別達到42.65億港元、34.93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康方生物自2024年宣布核心管線產品依沃西單抗在臨床試驗中頭對頭打敗全球藥王後,在全球資本市場聲名鵲起,兩次融資累計超30億港元,算上此次融資,近兩年其已獲得總計超65億港元的資金支持。
天風醫藥楊松團隊認為,未來創新藥投資將更注重海外合作、更注重早期數據、更注重平台型公司,AI製藥、創新藥企盈利、突破性療法的重要性也有望持續提升。「立足當下,新機制、良好數據的分子持續刷新出海金額的上限,中國創新藥正式參與到全球更廣闊的市場中。」
接下來,醫藥行業還將召開世界肺癌大會、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等會議,諸多中國創新藥企業將參會並披露相關管線最新數據,有望對市場形成一定的催化,同時推動國內企業海外授權交易的持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