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揭美國人不生育兩大主因 專家指文化與育兒成本是關鍵

本報訊

特朗普政府希望掀起美國嬰兒潮,但迄今成效不彰。備受矚目的「生育獎金」計劃(向產婦發放5,000美元)最終變成限制性投資帳戶,資金需等孩子滿18歲才能動用;而競選時承諾強制保險涵蓋試管嬰兒(IVF)的政策似乎也遭擱置。

《華盛頓郵報》記者Youyou Zhou報道,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生育率跌至歷史新低,平均每名女性一生僅生育1.6名子女,遠低於維持人口不依賴移民的2.1門檻。全國出生率分析顯示,兩大因素讓美國人生育意願下降:一是文化趨勢逐漸遠離傳統家庭觀念,二是缺乏高品質且負擔得起的托育與住房。

根據經濟政策研究所數據分析,2024年雙薪家庭在迎來第一個孩子後,需將收入增加近40%(約26,900美元)才能維持原有生活水準。

若特朗普政府真心想鼓勵生育,可觀察國內仍維持高出生率的地區。過去20年全國出生率持續下降,但分布不均,部分地區甚至上升。以近五年全美出生率最高的北卡羅來納州昂斯洛縣(Onslow County)為例,當地生活成本低,中位房價約21.9萬美元,撫養一名孩子每年約需20,800美元,均低於全國平均;更重要的是,因鄰近兩座海軍陸戰隊基地,軍人家庭比例高,帶來了聯邦資助的托育補助。2023至2024學年,該縣公校系統中46%學生來自軍人家庭。

此外,出生率緊隨其後的紐約州羅克蘭縣(Rockland County)、德州埃克托縣(Ector County)與猶他州猶他縣(Utah County)則凸顯宗教文化的重要性。較務實的做法是複製宗教社群中有利生育的文化特質,例如父母與孩子共度更多時間、強化家庭關係、社區共同參與照顧,讓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渴望成為父母。

法國提供了一個世俗社會的範例。雖然過去十年法國生育率同樣下降,但速度比包括美國在內的同儕國家慢,且在歐洲主要國家中長期位居首位。法國透過貫穿孩子成長各階段的家庭支持政策——最多三年育嬰假、可抵扣高達85%托兒或保母費用的稅收優惠、3至6歲免費公立幼兒園,以及持續至孩子滿20歲的現金補助與服務,有效緩和了生育率下滑。

重點並非照搬法國的國家支持模式,而是設計能優先家庭價值的政策,讓生育變得更有吸引力,並在世俗社會中扭轉文化趨勢。美國已有先例:奧克拉荷馬州自1998年起為4歲兒童提供普及學前教育,如今成為全美生育率最高的州之一。既然20多年前奧州能做到,全國為何不能效仿?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