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星島環球網報道,江蘇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慧生物」,2627)今日登陸港交所,每股發行價12.9港元,暗盤漲幅一度超160%,當日盤中最高漲幅逾165%,每股股價最高超34港元,港股市值破百億港元。截至當日下午收盤,中慧生物股價報每股33.28港元,漲幅157.98%。
掛牌交易前夕,中慧生物在公開發售階段以4007.64倍的認購倍數成為港交所今年IPO黑馬,涉及資金超2100億港元,僅次於布魯可、蜜雪集團,躋身「超購王」前三,且刷新今年以來內港股生物醫藥新股認購記錄。
仍在虧損的港股「黑馬」
招股書顯示,中慧生物曾分別在2019年4月、2020年8月、2021年7月進行三輪融資,累計獲得9.94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資金,引入包括高特佳、盈科資本、弘暉基金、毅達資本等投資機構,以及杭州、江蘇等具有國資背景的基金,企業估值也從7.46億元,一路飆升至41.89億元。
此次上市,中慧生物公開發售了約3344.26萬股,最終募得約4.31港億元,所得凈額約3.83億港元。其中該公司基石投資者嘉興鑫楊及華泰資本投資亦認購了23.42%的發售股份,約占全球發售後該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的1.99%。
公開發售成為港股「超購王」後,8月11日正式掛牌港交所的中慧生物一路高開高走,總市值超130億元,該公司控股股東及諸多基石投資者財富也因此水漲船高。
以控股股東為例,中慧生物由安有才、曹紅夫婦,以及一致行動人何一鳴控股,三人共計持有中慧生物上市後約41.68%股權,按8月11日收盤後的130.94億元總市值計算,僅股份價值就達54.58億元。
中慧生物成立於2015年,主要從事新疫苗產品研發,目前旗下有兩款核心產品——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慧爾康欣)、在研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另有其他11種在研的疫苗,涵蓋肺炎、帶狀皰疹、水痘等領域。
其中,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是中慧生物首款商業化的產品,於2023年5月獲得國家藥監局新藥上市批準,可用於三歲以上人群,2023年9月開始商業化。另外,用於6-35月齡的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新藥上市申請也已在2024年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預計2025年第三季度可獲批。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看,中慧生物的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目前已處於銷售快速增長階段,在2023年產品收入約0.52億元的情況下,2024年同比增長397.32%至約2.6億元。
但中慧生物目前仍在虧損中。2023年、2024年、2025年前三個月,中慧生物營收分別約為0.52億元、2.6億元、40萬元,同期的虧損及全面開支總額分別約為4.25億元、2.59億元、0.87億元。
六成募資開發核心疫苗產品
盡管仍處於虧損中,但基於核心產品的增長潛力以及疫苗市場的潛在規模吸引,中慧生物受到資本追捧。
一方面,其核心產品是目前中國首款且唯一一款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商業化一年多累計收入便超3億元,增長趨勢明顯;另一方面,盡管目前國內疫苗市場仍受集采、行業競爭加劇及價格戰等影響,但國內人用疫苗市場規模整體仍有進一步增長潛力。
來自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指出,不計入新冠肺炎疫苗的情況下,中國人用疫苗市場由2019年的535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61億元,在創新疫苗預期持續推出的推動下,該市場規模預計可於2033年增長至3319億元。
同時,流感疫苗市場未來增長潛力同樣巨大。盡管2024年國內市場規模因相關疫苗平均價格下跌導致下降,但市場整體規模仍從2019年的20億元大幅增長至2024年的70億元,年覆合增長率28.7%,預計2033年將增加至205億元。
光大證券研報表示,內地流感疫苗市場雖然巨大,但與美國等發達市場相比,滲透率極低。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3年,流感季內地的整體流感疫苗接種率為3.8%;根據美國疾控中心數據,同一流感季其6月齡及以上所有人群的疫苗接種率為49.3%。
中慧生物亦在招股書中提到,經濟增長提高了疫苗的可負擔性及醫療保健支出,加之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疫苗接種率正在提升。該公司預計,中國的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市場將從2024年的7億元快速增長至2033年的29億元。
按招股書披露的計劃,中慧生物此次上市募資所得資金未來也將有高達63.6%用於核心產品的開發及國內外注冊,從而助力其進一步爭奪疫苗市場份額,其中包括17.3%用於疫苗保護作用的批準後研究、6.6%用於疫苗海外市場注冊、約31.2%用於在研凍幹人用狂犬疫苗的Ⅲ期臨床試驗等。
另外或將有18.1%的募集資金用於其他在研疫苗的開發及注冊,如重組帶狀皰疹、PPSV23(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還將有約8.4%用於提升公司的生產及商業化能力,另外5%用於公司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內地藥械企業紮堆赴港
實際上,在中慧生物之前,內地藥械企業已在港股掀起多輪熱潮。5月,頭部藥企恒瑞醫藥(1276)掛牌港交所,實現A+H雙平台運作,成為近五年港股醫藥板塊最大IPO,募資總額高達113港億元;7月,創新藥企維立志博(9887)登陸港交所同樣獲得3494.78倍認購,且首日股價上漲超90%;8月7日上市的東陽光藥(6887),是港股首個「H股吸收合並私有化+介紹上市”的中國藥企,被認為創新了資本運作模式……
如今中慧生物再度攪動港股IPO市場。2024年以來,隨著醫保支付、定價、融資渠道等多方面的政策傳出利好,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資金向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回流。
據國際金融報的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10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在港股上市,已經超過2024年全年,募資總額超170港億元。另外還有至少40家藥械企業正在排隊等待上市,如丹諾醫藥、勁方醫藥、景澤生物等,港股回暖趨勢明顯,6月底一度出現4家醫療相關企業同日遞表港交所的情況。
此外,中國證監會等相關部門陸續推出多項對港合作的資本市場措施,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港交所亦不斷優化上市門檻、上市流程,從而吸引更多的內地企業。在醫療行業的出海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內地醫藥器械企業因此紛紛赴港尋求上市,擴寬融資渠道的同時,接觸到更大的海外市場。
恒瑞醫藥方面此前就表示,赴港上市可以有效擴大國際知名度,並優化資本結構,打開新的融資渠道,也有利於增強全球化布局,及公司拓展海外業務和國際研發合作。
記者 周昊 見習記者 黃冬艷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