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一,各國開始就一項旨在結束塑膠污染的全球協議進行第二週的談判,一位藝術家將大量塑膠垃圾堆放在聯合國辦公室前的一座大型雕塑上。
條約談判代表們每天都會經過這座雕塑,提醒自己解決塑膠污染危機的責任。談判定於週四結束。
加拿大藝術家兼活動家本傑明·馮·王(Benjamin Von Wong)設計並建造了這座近6米(18英尺)高的雕塑,名為「思想者的負擔」 (Thinker’s Burden),並與團隊共同完成。這是他對奧古斯特·羅丹巴黎著名雕塑《思想者》的詮釋。雕塑中有一個沉思的男性形象,與羅丹的創作風格如出一轍。但馮王的人物並非坐在岩石上,而是坐在地球母親之上,懷抱著嬰兒,手裡緊握著塑膠瓶。一串DNA將兩者交織在一起,以此凸顯塑膠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在志工的幫助下,馮王在談判過程中不斷在裝置中添加塑膠垃圾,以反映不作為日益增長的代價。週一,他爬上梯子,到達雕塑頂部,將塑膠瓶穿過DNA。他還在雕塑前面放了一輛塑膠玩具車。
他說:「到本週末,我們應該會看到一座幾乎完全被塑料淹沒的雕塑,然而,我們希望,一項強有力且雄心勃勃的塑料條約意味著我們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澳洲慈善組織明德魯基金會是該計畫的最大捐助者。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和社區團體負責收集塑膠垃圾。

在聯合國塑膠污染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屆會議(INC-5.2)第二階段會議召開前,人們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前的萬國廣場,響應綠色和平組織關於支持塑膠條約的呼籲。
國際環境治理專家瑪麗亞·伊凡諾娃站在雕塑旁,說它「喚醒了你」。伊凡諾娃是波士頓東北大學塑膠中心的共同主任。
「人們不會因為事實而改變想法,而會因為感覺而改變,」她說。 「而這正是我認為藝術對於改變政策至關重要的地方。」
代表和遊客駐足,向馮王詢問他的作品,並在作品前合影留念。加拿大代表團團長麥可·邦瑟稱讚這件作品「意義非凡」。
「它讓我們每天都清楚,在會議室內需要做什麼,離開時需要做什麼。這項協議讓我們能夠扭轉這一趨勢,」他說。 「這將是一個挑戰,但我認為是可能的。」
約有3700人參與此次會談,代表184個國家和600多個組織。他們正在起草第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污染條約。

國際談判委員會主席路易斯·瓦亞斯·巴爾迪維索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舉行的塑膠污染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二部分會議上致開幕詞。
許多人都認為談判的步伐需要加快。他們抵達日內瓦時,面臨數百個亟待解決的分歧。上週,未解決的問題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歐盟委員傑西卡·羅斯沃爾表示,她對缺乏進展感到擔憂,「現在是時候取得成果了」。羅斯沃爾是歐盟負責環境、水資源復原力和競爭性循環經濟的委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英格安德森告訴記者,本週仍有可能達成終止塑膠污染的條約。
「這觸手可及,」安德森說。「日內瓦條約的簽署窗口仍然敞開。」
新聞及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