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張其峰近日發表了全球首創「孕育機械人」的研究,讓機械人模擬女性子宮環境「代孕」,並以近似人類分娩方式完成生產,售價預計不超過10萬元人民幣。不過,該設計引發廣泛爭議,有學者擔憂此舉會導致嬰兒「商品化」;但也有評論指出,隨着中國可能推行生育政策改革,即使僅考慮中國1%的不孕人口,市場規模也達數百億元級別。
具完整妊娠和生產功能
綜合內媒報道,張其峰是廣州卡伊瓦機器人科技創始人,曾率領一個5人小組開發送餐機械人,之後將研究方向轉向生殖醫學領域,並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專注於人造子宮內膜血管化技術的研發。到了近日,他宣布其團隊正在開發具有完整妊娠和生產功能的「機械人媽媽」,預計將在一年內推出市場。
投資者包括紅杉資本和騰訊
張其峰解釋,開發這種孕育機械人的目的是回應現代年輕人不願親自懷孕、但仍想擁有孩子的需求。據報該專案已成功獲得首輪2.3億元融資,投資方包括知名的紅杉資本和騰訊(700)。
報道又指,「機械人媽媽」的技術突破在於成功結合生物工程與AI人造子宮系統,並將其整合到仿生女性機械人的腹腔中。該系統內建生物反應艙以模擬子宮環境,配備37度恒溫羊水循環系統、智能調節的營養輸送網絡及胎教互動感測器等功能,是一個功能完備的「高科技保育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