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筋真能防止受傷嗎?效果能維持多久?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在日常生活或運動前,我們常聽到「先拉筋,避免拉傷」的建議。不少人習慣在跑步、打球、健身前,花幾分鐘做伸展,但拉筋的防護作用到底有多大?又能維持多久?

兩種拉筋方式

拉筋主要分為兩類:

  • 動態拉伸:透過有控制的動作,讓多組肌肉在運動中逐步伸展,例如慢跑時的高抬腿、踢腿等。

  • 靜態拉伸:保持一個姿勢一段時間,讓特定肌肉在固定長度與張力下延展,例如坐姿前彎拉大腿後側。

以靜態拉伸為例,當我們將肌肉拉到超過日常活動的長度時,肌肉及周圍的保護組織(如肌腱、筋膜)會被輕微拉長,內含的彈性蛋白(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讓它們在一定範圍內延展。

肌肉並非「橡皮筋」

肌肉是由不同組織構成的複雜材料,具有「黏彈性」——既有彈性,也會因拉伸而發生暫時性變化。肌肉纖維由數以百萬計的肌節(sarcomere)組成,能放鬆延長或收縮縮短,並透過肌腱帶動骨骼產生動作。當肌肉經過拉伸後,會在較長的狀態下依然保持力量,從而擴大活動範圍。

效果其實很短暫

與橡皮筋不同,肌肉在持續拉伸下阻力會下降,靈活度增加,受傷風險或會降低。然而,這種增益通常只維持約10分鐘,除非接下來進行運動,讓肌肉溫度升高並保持拉長狀態;一旦休息,肌肉便會回到原本的長度與張力。

如何長期提升柔軟度

若想真正改善柔軟度,需要讓肌肉增加更多肌節。這取決於肌肉長期的使用頻率,因此必須進行規律、頻繁的伸展訓練。研究建議:

  • 每天約 10 分鐘

  • 持續至少兩個月

  • 每次分段進行,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伸展姿勢
    長期拉筋除了讓肌肉延展能力提升,還會讓大腦提高對拉伸的痛閾值,使你能安全地做到更大幅度的動作。

注意:並非愈柔軟愈好

過度靈活的人,關節活動幅度過大,反而容易造成韌帶損傷。此外,拉筋並非對所有運動都有明顯防護作用,例如長跑的關節活動範圍小,伸展對預防其常見傷害幫助不大。

不同的生活型態與運動類型,需要的靈活性不同。拉筋是一種有效的身體保養方式,但方法與頻率需因人而異,才能達到真正的保護與提升效果。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