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維燊
圖:AI生成
如果你縮小成一枚硬幣,被丟進攪拌機,60秒內會被絞碎──你會怎麼做?
這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道曾經在Google面試出現過的腦筋急轉彎。問題簡單粗暴:你變成五分鎳幣大小,被丟進一台攪拌機,刀片會在60秒後開始轉動,你要如何逃生?
大家的第一反應幾乎都一樣:
-
躲在刀片下方?
-
拔掉底部零件?
-
把衣服綁成繩子?
-
禱告?(真的有人這樣回答)
還有人說:「如果我夠輕,會不會剛好被一股上升氣流吹出去?」
或者乾脆躺平:「我只有鎳幣那麼大,這樣的人生也沒什麼好活的了。」
但有一個答案特別奇怪:
「跑去攪拌機內壁,一邊助跑,一邊撞牆,然後撞到整部攪拌機翻倒!」
(物理系腦袋的浪漫)
也有人提到一個理論上聰明的做法:走到攪拌葉片的中心點。刀片會轉,但中心的轉速相對較慢,「站在風眼」或許是生機。
另一種思路更像電影:「把衣服綁在刀片尖端,隨着它啟動時產生的離心力,像盪鞦韆一樣甩上去,再飛出去!」當然,這需要你有鋼鐵般的核心肌群。
這題目之所以在科技界紅起來,是因為它看起來蠢得要命,但你每想多一步,科學就變得好玩。
爬牆出去?好難想像,但其實有可能
當影片說到這一段,有人突然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模仿壁虎,我能不能爬牆逃出去?」
你可能會下意識地想:「開玩笑吧?我又不是蜘蛛俠,怎麼可能?」
但冷靜想一下——你真的確定自己「不可能」嗎?
我們先看看壁虎為什麼能黏在牆上:
牠們的腳掌底部佈滿極細小的絨毛,每根再分出無數納米級的細絲,這些細絲能夠靠「范德華力(Van der Waals force)」在分子層級與牆面產生吸附力,足以支撐牠整個身體。
這種「微觀吸力」技術,是大自然的設計奇蹟。
好,那我們再看螞蟻和蟑螂。
牠們則不是靠黏力,而是靠鉤狀爪子。每一步都像攀岩一樣,「啪」一下鉤住牆面,即使是玻璃也能輕鬆爬上去。
你可能會想:「那我又沒有爪子,怎麼爬?」
答案是——你如果縮小了,整個世界的物理都會變。
縮小之後,世界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當你變得只有五毫子那麼大,原本看起來平滑的牆面,無論是金屬、塑膠、玻璃,其實在微觀尺度下都充滿紋理、裂縫和細微凸起。對你來說,那根本就不是「牆」,而是一座山坡。
你的手指、鞋底原本看來只是日常部位,縮小後邊緣與紋理反而可以在牆面找到無數落腳點與受力點。簡單說,你不需要真的有「爪」才能借力攀爬,只要身體夠小,牆壁上的細節就會變成你的攀登輔助。
而這背後的原理,來自平方-立方定律(Square–Cube Law)。
當你體型縮小,體重會按照「體積」來下降(即立方比率),但肌肉力量只會依據「橫截面面積」下降(即平方比率)。
結果是:你變輕的速度遠比你變弱快得多。縮小後的你,身體力量相對地「變強」,攀爬不但做得到,甚至可能變得非常輕鬆。也就是為什麼螞蟻可以背上比自己重過百倍的東西。
開始接近了,但要讓Google錄用,要更天馬行空。
跳!
當我們明白了「平方-立方法則」。爬牆也變成多些一舉,直接跳出去吧!
模擬顯示,一個原本跳27厘米高的成年人,縮小100倍後,可以跳到42厘米高──比攪拌機的牆還高,可以逃出生天。
不過別高興太早──
你跳得出來,但你能活着跳嗎?
縮小後你還能活嗎?
這才是最現實的問題。縮小後的你,血管變窄、心臟變小,壓力不夠就無法把血打上大腦;肺部也無法保持氣壓平衡;腦神經元的密度不足以維持認知功能。更別提你連思考「我要跳!」這句話前,大概就已經因血壓崩潰而死。
所以,如果你是生物學家,你會說人類活不了;如果你是物理學家,你會說可以跳出去。
那 Google 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
其實,這類問題根本不是用來考「答得對不對」。Google 的人力資源部後來自己也承認,這些腦筋急轉彎式的問題「完全無法預測表現」,對招聘結果幾乎沒有幫助。
真正重要的,是看你怎樣面對未知、拆解問題的過程。
所以,這條題目的重點,不在於「你能不能活下來」,而是:
-
面對極端情境,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
有沒有邏輯分析能力?
-
懂不懂得問回關鍵條件?(例如:「為什麼我會縮小?」、「攪拌機有開關嗎?」)
-
溝通清不清楚?創意夠不夠?
用衣服綁住刀片?可以,創意分高。
躲進中心軸避過離心力?好,有物理概念。
逆向風力爬牆逃生?夠戲劇性。
用量子穿隧跳出去?只要講得通,冇問題。
這些都不是對或錯的問題,反而能照出你是怎樣的人。有沒有好奇心?會不會亂講?懂不懂得條理表達?這些才是 Google 真正在意的。
在三國時代,諸葛亮用人並不靠閱歷表,而是靠刁鑽的提問。
《孔明七條》中寫道:「問之以是非知其志,窮之以辭變知其變……」
意思是說,向對方拋出困難的問題,看他如何反應與應對,就可以看出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與重用。
今天 Google 的面試中問:「如果你被縮小至五毫子的大小,跌進一台攪拌機,刀片會在60秒後啟動,你會怎樣逃生?」看似新穎,其實只是在用現代的方式,做著古人早已做過的事:用問題測人心、觀其智、察其變。
能不能跳得出來,從來都不是重點。
這條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於:你從哪個角度切入?你會問什麼問題?你怎樣清楚地表達自己腦中的邏輯?
無論是面試還是人生,當你置身「攪拌機」之中,真正有價值的,是你如何回應眼前的困境。
腦洞問題沒正解,但最能看出你是誰
從街坊市民,到物理博士,每個人聽到這條題目都會笑、會想、會幻想自己怎麼逃出來。這種「無解但有趣」的問題,比你想像中更貼近現實──因為現實世界裡的問題,往往也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下次你被縮小丟進攪拌機,記得:不要想太多,先跳再說。
(然後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