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今年一月份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之後,美東地區的中餐館與移民勞工日益面臨頻繁的聯邦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的突然檢查,近日發生在紐約上周的一起中餐廳老闆被ICE突然帶走的事件,在大波士頓地區的中餐業引發極大的關注。
紐約州北部僅有2100居民的卡姆登鎮(Camden),近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執法行動打破了小鎮的寧靜。ICE的一輛熏黑窗麵包車,停在了該鎮主街(Main St)上最受歡迎的永發中餐館(China Moon)門前。幾分鐘後,餐館老闆、56歲的張建豪(音譯)被拘留,妻子與兩個成年的孩子站在停車場上,不知所措地目送他被帶走。
這一幕,不僅震撼了小鎮居民,也揭露了美國移民政策在特朗普政府主導下的冷酷與矛盾,尤其對中餐業者與他們背後辛勤耕耘的移民家庭而言,更是一場沉重打擊。麻州伍斯特市居民不久前也舉行過大規模示威活動,抗議ICE拘捕該市的一名移民母親。
永發餐廳已在卡姆登鎮經營多年,幾乎是小鎮的「地標」。鎮上的居民、包括理髮師、書店老闆、市長與學校老師,人人都認識張家。他們的兩個孩子在餐廳一角寫功課長大,張夫婦每日從上午11點營業到晚上9點,僅周日休息。餐館樓下是熱騰騰的炒麵與炸雲吞,樓上則是他們的住所。
社區的震驚與無奈
儘管卡姆登鎮2024年總統選舉中有高達73%的選民支持特朗普,支持強硬的移民政策,但當張建豪被捕、餐館關門之際,許多居民感到心痛與困惑。
「他們不是那種應該被遣返的人。他們沒惹誰,也沒傷害誰。社區都喜歡他們。他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理髮師Mikey Merritt說。他在當地報紙上看到頭版新聞:ICE突襲永發餐廳,內心十分失落。
據悉,張建豪一家自1990年代起就生活在美國,並於2013年以五萬美元買下China Moon所在的建築,靠著手藝與勤勞經營餐館至今。正如鎮長奧特曼(Jeffrey Oatman)所說:「我的孩子是和張家的孩子一起長大的。他們就是我們心中理想的美國夢家庭。」
像張這樣的移民家庭在全美各地中餐業中比比皆是。據統計,美國超過80%的中餐館由華裔移民經營,其中許多人處於移民法的灰色地帶。儘管法律身份不明確,但他們以極大的耐力與刻苦為當地社區提供平價、高效率的餐飲服務,解決了無數城鎮的就業與飲食需求。
尤其在鄉村地區與非城市社區,中餐館往往是唯一的多元文化飲食選擇,亦是少數族裔最容易創業的渠道。他們不僅填補了當地經濟的空白,更藉由長期的社區參與,融入了美國主流社會。
政策執行背後的冷酷現實
根據ICE的回應,張在1990年持虛假簽證入境,1999年被判遞解,應於2000年離境,卻未執行。但25年來,他未曾隱藏身份,反而在社區中公開生活、納稅、經營餐館,與鄰里關係和諧。他的案件沒有公開罪名,也無開庭日期或律師資訊。即便有案號,也查無實際內容。
這種執法模式使許多移民陷入無助的司法黑箱,也讓社區難以釋疑。卡姆登市民紛紛質疑:「ICE的資源不該去抓那三個拿BB槍搶便利商店的小孩嗎?」更有書店老闆直言:「25年了,如果政府真那麼在意他的身份,為何沒有人主動協助他整理文件?」
特朗普政府強調「法治與邊境安全」,主張大規模執行遞解令,無論該名移民是否在美國建立了家庭或為社會作出貢獻。然而,這種機械式的「合法與非法」標準,無法反映實際社會情境。ICE的行動未通知當地警察局長,市長、市民皆毫無預警,這也突顯了聯邦執法與地方溝通的缺失。更甚者,在社區強烈反彈下,張家仍選擇低調、不希望他人為其募款或呼籲,只希望事情平靜落幕,令人唏噓。
移民政策的討論常被簡化為「誰合法、誰不合法」,而忽略了背後的真實人命與故事。China Moon的故事提醒我們:許多移民雖違反入境程序,但多年來在勞動、繳稅、教育子女、融入社區中,早已是「事實上的美國人」。
這些被驅逐的移民並非毒販或暴徒,而是平凡的勞工、小商戶與父母。對於需要這些移民經營餐館、照顧老人、提供基層勞力的美國社會而言,他們的消失只會帶來空缺與沉痛。自張建豪被捕後,永發餐廳大門緊閉,窗簾拉下,門上只貼著便條提醒送貨員去隔壁的酒類店。全鎮人雖尊重他們保持沉默的決定,卻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悲傷與思念。
張建豪的遭遇並非個案,而是全美中餐館背後無數移民家庭的縮影。在特朗普政府將移民政策「執法化」與「懲罰化」的風潮中,這些曾默默耕耘、對當地經濟與文化貢獻卓著的族群,卻被粗暴地打入「非法」的範疇。
永發餐廳的關門,不只是餐館的消失,更是社區記憶的一部份被迫終止。而當一間中餐館因遞解而關閉,真正損失的,或許不只是那個家庭的未來,更是美國本該珍視與擁抱的多元價值與人情精神。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永發餐廳目前已關門。

永發餐廳目前已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