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日(星期五)是美國獨立日,在波士頓市中心,有200歷史的露天菜市場嘿市場(Haymarket)照常營業。每逢週五與週六,總有一股熱鬧的人潮前來購物,他們買到物美價廉的瓜菜水果之後,面帶微笑地盤算起周末餐桌上的佳餚。
這座市場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無數波士頓低收入家庭與節儉消費者的重要依靠,特別是在近年來食品價格節節攀升、通脹壓力沉重的背景下,它所提供的超值蔬果與海鮮,為城市中最需要幫助的人群撐起了一道防線。
過去幾年,全美食品價格節節攀升,無論是雞蛋、牛奶還是新鮮蔬果,幾乎每一樣民生必需品都經歷了數輪調漲。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嘿市場卻以令人難以置信的低價,持續為波士頓民眾提供可負擔的新鮮食材。
這裡的一磅蘋果可能只需1美元,一整袋青椒不到2美元,新鮮海鮮價格也比市區超市便宜許多。對於那些依賴食社區補助,或僅靠微薄收入生活的家庭而言,嘿市場是他們週末必定造訪的「生鮮綠洲」。
善用「即期品」減少浪費
嘿市場之所以能維持如此低廉的價格,背後的經濟模式別具一格。每個週五清晨,在波士頓近郊的橋西(Chelsea)地區,當地的批發倉庫會舉辦一次小型拍賣,拍賣的商品是餐廳、酒店與大型購物中心剩餘未收購的蔬果——這些食材通常已接近保鮮期限,但仍可食用。嘿市場的攤販便會大量購買這類商品,再以些微高於進貨價的價格販售給顧客。
這種做法不僅大幅降低了售價,也避免了大量食物被浪費、最終進入垃圾掩埋場的命運。實際上,這是一個結合社會良知與經濟效率的市場系統。正如一位常客所說:「我寧願從嘿市場買即將過熟的芒果,自己馬上吃掉或做成果醬,也不願花五倍價格在超市買品質不穩的水果。」
當然,嘿市場的低價並非沒有代價。這些蔬果常常無法保鮮太久,有時甚至當天就必須處理。因此,消費者必須具備一定的選擇與保存技巧。
學會挑選與保存是關鍵
許多「嘿市場常客」都學會了判斷水果成熟度的手感、顏色與氣味,也會預先計畫如何使用食材。有人回家後立刻將番茄做成醬料冷凍,有人則將香菜與蔥切碎冷藏保存,避免浪費每一分資源。這樣的市場與其說是「便宜」,不如說是「需要經營的智慧」。
在波士頓這樣的大城市,傳統連鎖超市雖然貨源穩定、品項齊全,但其售價卻令不少市民望而卻步。尤其是低薪勞工、國際學生、新移民與年長者,常常難以在這些地方購足基本所需。
嘿市場不僅是購物場所,更是一個社區文化交匯點。這裡的攤販來自世界各地,有來自中東、非洲、加勒比、東歐和亞洲的移民家庭。他們以家庭為單位經營,每週重複著從凌晨批貨到黃昏收攤的節奏。他們了解顧客,也尊重彼此,在市場中形成一種難能可貴的社區默契。
對顧客而言,這裡也是探索異國蔬果的機會。許多消費者表示,在嘿市場第一次見到紫色胡蘿蔔、長柄茄子或南美酸橘,並因價格便宜而勇於嘗試,也因此拓展了飲食視野。
嘿市場的存在,也象徵了一種城市的「食物正義」:不該只有高收入階層才能吃得健康。藉由回收食物供應鏈中的剩餘資源,市場不僅減少浪費,還賦予了這些食材第二次生命。
在此模式下,農產品不再是過剩的負擔,而是轉化為社區資源、滋養城市底層居民的重要糧食。這樣的機制不需政府補貼,也無需慈善捐助,而是透過市場機制實現公益與公平,堪稱現代都市中的一股「草根力量」。
儘管嘿市場目前運作良好,但隨著城市開發與政策變動,其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市場場地老舊,缺乏遮雨設施與恆溫設備。社區倡議者與非營利機構呼籲市政府能加強支持這類歷史悠久的平民市場,讓其在未來繼續為城市的食物安全與社會公平貢獻力量。
波士頓嘿市場從19世紀一路走來,歷經戰爭、移民潮、經濟風暴與疫情挑戰,始終屹立不搖。今天,它不僅是城市中最便宜的蔬果供應中心,更是一座由移民、勞工與節儉市民共同撐起的食物堡壘。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導

嘿市場商販獨立日當天照常營業。李强攝

一位華人老太太買到便宜的玉米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