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星島圖庫
飛機在飛行途中被人打開艙門,聽起來簡直像是災難片的情節。但你知道嗎?大多數民航機的艙門,從來都沒有真正「鎖上」。
2023年5月,一班韓國亞航(Asiana Airlines)航班正準備降落大邱(Daegu)機場時,一名乘客竟然在飛行中拉開緊急出口。艙門真的打開了,狂風吹入機艙,乘客尖叫驚慌。幸好飛機高度已接近地面,氣壓差有限,未釀成傷亡。事件震驚國際,卻也引發一個基本問題——艙門不是應該鎖著的嗎?
答案可能出乎你意料:現代飛機的艙門,本來就沒有「鎖」。
💡 無鎖,不是疏忽,而是原設計
對於不熟悉航空科技的乘客來說,「艙門沒鎖」聽來彷彿駭人聽聞。但在民航標準之下,這其實是刻意的設計結果。
飛機艙門絕大部分採用「塞子式」(plug-type)結構,門身比門框略大,必須先向內縮才能推出機身外側。一旦飛機升空、機艙內部開始加壓,艙門便會被內部氣壓緊緊推回門框之中,形成天然的密封壓力——即使有人用盡全力,也根本無法將門從內部拉開。
航空工程師表示,在一般巡航高度(約33,000呎),若要強行開門,需施加等同於舉起九公噸的力量。對人類來說,這根本是辦不到的。
🛠 為什麼不用機械鎖?
若艙門早就有氣壓保護,為何不加裝鎖具作雙重保險?原因很簡單——緊急情況下反而可能阻礙逃生。
鎖具一旦故障,可能令逃生程序延誤。而現在的設計下,只要飛機在地面或接近降落,高度和氣壓差下降,艙門才能以人力開啟,正好配合逃生所需。
這亦解釋了亞航事件的關鍵——飛機當時正進場降落,海拔僅700呎左右,艙內與外界氣壓幾乎一致,才令乘客能夠打開艙門。
📉 壓力差才是真正的鎖
從物理角度看,艙門「沒有鎖上」並不等於「可以被打開」。真正阻止門開啟的,是飛行高度下龐大的壓差,而非鎖舌或金屬機構。
簡單實驗也能印證:你若在飛機升空時打開一包薯片,會發現包裝袋開始脹起——因為艙壓仍低於地面。正是這種壓力差,讓艙門牢牢封閉。
🚨 那些被打開的門,是異常還是誤會?
回顧過往數宗「艙門開啟」新聞,幾乎都是在降落階段發生。部分門被拉開後自動彈回,並非全然成功開啟,也未構成失壓風險。航空專家強調,這些事件值得重視,但它們所揭示的,不是艙門有多脆弱,而是艙壓設計的安全範圍在哪裡。
✅總結:為何航空中機艙門被打開?
1. 因為那位乘客「真的好大力」(超乎人類的力量)
2. 航班升降時,在較低的空域
「飛行中艙門無鎖」不是疏忽,而是制度;真正意外的,是乘客嘗試開門。
我們以為安全來自鎖死的門,其實真正保護我們的,是看不見的物理力量與科學工程。下次搭機時,不妨細看那道門——它沒有鎖,卻是最牢不可破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