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dcdemocraticparty.org/no-on-83
民主黨一再聲稱要讓美國選舉制度更公平,但目前為止,他們在華盛頓特區未能兌現這項承諾。
去年11月,華盛頓特區選民以壓倒性多數通過83號倡議案,確立排名選擇投票制度,並允許未登記任何政黨的選民參與黨派初選。這些改革將大幅提升特區民主。排名選擇投票,也稱即時決選投票,確保當選官員不會僅憑少量分散票數當選。半開放初選則讓長期被排除在初選之外的獨立選民,得以在本市最重要的選舉中發聲。
但許多特區當選官員——在新制度下可能面臨實質競爭——正在拖延這些改革。
這從民主黨市長鮑澤(Muriel E. Bowser)開始,她反對該倡議,且在去年的選舉前批評排名選擇投票是「非常複雜的選舉制度」。即使多數選民——包括她所屬黨的多數成員——持相反意見,她仍拒絕在2026年預算案中編列改革所需經費,這些改革原定於明年初選實施。
部分特區議會議員也持反對態度。議員邦茲(Anita Bonds)、排名選擇投票的批評者,並兼任選舉委員會主席,同樣拒絕為改革撥款。特區官員估算,該倡議需約160萬元用於訓練選務人員及推動公共教育活動。邦茲改為要求選舉委員會制定「實施計畫」,卻未訂明時間表。她在聲明中表示,選民倡議「不會立即無條件全面實施,仍須進一步討論或修訂」,並指出倡議83仍處於「積極訴訟階段」。
實際上,特區民主黨正對該倡議提起司法挑戰,但其論點並不具說服力。例如,他們主張該措施違反特區必須舉行黨派初選的規定,然而依倡議83,黨派初選仍將照常舉行。該黨又聲稱,排名選擇投票可能拖慢投票流程,令設於教堂的投票站須延長開放時間,威脅宗教自由。
這些論點顯得牽強。對倡議83排名選擇投票制度最合理的反對,是擔心選舉程序變得較難理解。但採用即時決選的其他地區經驗顯示,雖然部分選民初期抗拒,卻很快在參與後接受新制度。
概念並不複雜。選民按喜好排序候選人。選舉官員淘汰得票最少者,將該部分選票依次分配給選民的第二喜好候選人,反覆進行直到有人得票超過半數。
這種方式比起讓只贏得微弱多數的候選人當選,更公平。且在實施地區頗受歡迎。紐約市最近的民主黨初選出口民調顯示,96%選民認為選票簡單易填,76%願意保留或擴大使用該制度。
另一項具爭議性但更重要的改革,是允許獨立選民參與本市初選。由於特區選舉由公帑資助,初選通常決定誰贏得大選,因為特區選民偏向民主黨。逾7.5萬名未登記政黨的居民,往往被剝奪真正參與本市選舉的權利。別忘了,這些選民無聯邦國會代表,倡議83或許是他們在任何層級政府中唯一的發聲機會。
特區議會仍有時間為該倡議的落實撥款。若繼續拖延,將損害自身形象,令特區居民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