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電商平台「拼多多」與香港順豐終止合作,顧客需轉用其他物流商的自提點,引發派送延誤與混亂。部分本地自提點貨量暴增,出現長時間排隊取貨情況,但也有自提點東主稱,貨量即時大減逾半,收入驟降,需尋求新合作對象自救。結業潮下,市面只餘自提點排長龍,有業者轉戰私營街市,亦有自提點進駐屋邨;另有老闆蝕本離場,轉讓平台也有零星交易。業界憂慮,若「拼多多」取消「一件包郵到港」,全港50%至60%的自提點恐結業收場,籲有意入行者審慎考慮。


「拼多多」與香港順豐於上月30日突然終止合作,未完成派送的集運定單,被轉至其他快遞完成二段物流派送,引發物流界混亂。有定單被退回內地,也有貨物在港滯留近1星期尚未送達自提點。顧客聯絡客服僅獲人工智能(AI)系統式回覆,求助無門。
接貨店舖「爆單」 取件需句鐘
事件突如其來,坊間自提點同樣大受影響。有藍田自提點老闆稱,不少原本選定於順豐自助櫃提取的貨物,直接轉移至其店舖,連日「爆貨」吃不消,「夥計做不停手!」排隊輪候取貨的人數遞增,有網民指,以往最多輪候4至5人,現時等候逾句鐘,「前面有50個人一齊排隊。」

疫後自提點在港遍地開花,有地產業人士指,近兩年租金下調,不少交吉多時的舖位成功出租為自提點。中原工商舖董事總經理潘志明指,許多街頭巷尾或屋邨小店也成功出租,相信市場尚未飽和,各個網購平台及物流商也會積極擴闊自提點網絡,「陸續『插旗』拓闊香港市場。」他指,自提點不需要坐落暢旺地段,落戶屋邨範圍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反而更合適,「非零售不用靠人流,一些3、4線街道,或者不受注目的『死位』,已能滿足功能上的要求。」
潘志明續說,自提點屬新興行業,市民到店取貨能增添人氣,比過去利用空舖倉儲更好,「功能上更優勝,對周邊店舖也有好處。」


不少網民揶揄結業潮下只餘集運自提點排長龍,惟有自提點老闆剖白,營運自提點吃力不討好,並非如外界眼中般「穩賺」。該老闆指,自提點為集運商收件,再轉交貨主從中拆佣。他以其自提點為例,「拼多多」採取「一件包郵到港」政策,貨量最多,其利潤按物件重量計算,1公斤或以下貨品能收取2.5元,往後每半公斤加5毫,舉例接收一件重10公斤的貨物,自提點便可獲11.5元利潤;順豐及其他集運物流商的利潤則以件數計算,每件可賺取4.5元或以上,「要收運費的物流商,貨量不大;運費越貴,貨量越少。」
私營街市開舖月入20萬元
有業者把握商機進駐私營街市。沙田區有家庭式經營的集運自提點,以逾5萬元月租私營街市舖位,店主一家與多個物流商合作,貨如輪轉。據悉該處停車場容許自提點存貨,故店主不停接貨、加快貨物流轉速度,月入曾高達近20萬元。大埔區也有小型私營街市,出現兩間自提點搶客,其中一間專攻大型發展商轄下街市,5月底亦進駐天水圍。
潘志明指,現時公營及私營街市也有空置檔位,地理位置方便,市民每天也到街市買菜,順道提貨,「有自提點租用總比丟空為佳。」然而,部分自提點無法達至收支平衡,有店舖退場遷至舊式唐樓地舖,租金較私人街市便宜。
另一邊廂,有自提點貨量大減逾半。有店東2個月前於馬鞍山開店,由於店面僅100多平方呎,位置有限,他只跟香港順豐及主力派送「拼多多」定單的快遞公司合作,每日平均有200至300件貨物派送至其店舖,「貨物堆積如山,做到腳痛,每次看醫生也過千元!」他憶述,7月1日仍有順豐派件,惟翌日早上收到貨車司機來電,說即時停止派貨,「沒想到消息一出,話停就停!」

他指,每月基本開支僅有7000多元租金及約300元電費,過去兩個月單計順豐定單已足夠填補,其餘收入則等同其薪金,無奈現時每天只收到不足100件貨物,收入大減,惟有馬上「變陣」,尋求與其他物流商合作,「打亂整盤計劃。」
網上平台現自提點頂讓帖文
網上轉讓平台也不乏自提點交易帖文。曾有屯門自提點兼士多尋求頂讓,該處面積約100平方呎,已跟約20間物流商合作,月租1.6萬元,頂手連按金為15萬元,標明「無限商機」、「免中介費」作招徠。另有火炭區自提點及零售點出售,面積約250平方呎,與13間集運商合作,連同貨架及閉路電視系統等設備,頂手費約10萬元。

有店東亦曾聽聞有行家結業離場,直言租金是致命傷,「看準租金便宜才敢小試牛刀,不會蝕死。」他直言,經月初「拼多多與順豐」一役,已抱持觀望態度。他解釋,貨量與網購平台的免運政策掛鈎,若然「拼多多」取消一件包郵措施,全港50%至60%的自提點恐結業收場,籲有意入行者審慎評估,「最重要是租金相宜、成本低,了解該區需求有多大。」
另有東主形容,集運自提點是一門「揼石仔」的生意,每件貨物只有幾元佣金,必定要靠貨量支撐,若然店舖面積小、物流合作夥伴不足,貨量自然有限,鄰近屋苑的客源則較穩定,「只要勤力務實,選對地點就能捱得住。」
貨量過多 物流商闢新自提點分流
自提點也要面對被搶客的風險。據悉,物流商較少在同一地點與兩間自提點合作,無奈「拼多多」貨量過多,有物流商開設另一自提點分擔。
涉事老闆坦言,此舉實質上是「搶客」,物流商為確保新物流點有一定貨量,預設客人到新點取貨,甚至標明其自提點「貨量已滿」,籲客人選擇新點,「一定有影響。」他坦言,貨量吃不消,官方有權作出協調,未料遭到「封鎖」,更有客人投訴其自提點「拒收」貨物,惟有在店前貼出告示澄清。
據了解,若自提點欲與快遞公司合作,可聯絡該公司的分區銷售經理洽商,相關人員到店視察後,如無太大問題便會簽約。有東主補充,網購平台會根據各區貨量等大數據,決定是否與更多自提點合作,「區內競爭不會太激烈。」現時經濟不景,她相信許多市民仍會透過網購節省開支,「難聽點說就是『賤物鬥窮人』,有誰不想省幾個錢?」

物流商研發包裹 附「智能燈條」方便搵貨
部分自提點亂象頻生,有物流商在包裹上安裝「智能燈條」,方便查找貨物。
坊間部分自提點亂象頻生,有自提點未能消化龐大貨量,顧客取件輪候多時。另有驛站無人看管,包裹散落一地,顧客需自行翻找貨品,亦有貨品不翼而飛。物流商菜鳥研發「智能燈條」,在每個包裹上裝配細小的「智能盒子」,附有二維碼、條碼、內部晶片及LED燈,職員輸入取件碼,對應的包裹隨即發出燈光與聲響提示,協助縮短翻找包裹的時間。
菜鳥香港總經理鄧理能指出,找包裹在高峰期最耗時,也最影響用戶體驗的環節之一,相信有關科技可提升驛站的工作效率,優化消費者的取件體驗。
記者:仇凱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