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制定一系列措施加強本港斜坡安全,以應對未來的極端天氣。土力工程處副處長(港島)岑家華表示,處方計劃編製天然山坡目錄,涉及山坡數以十萬計,目標於一年內完成。新目錄有助分析未被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天然山坡,是否存在較大風險。處方亦會逐步增加每年的計劃工作目標,並會重點審視對市民生活有較大潛在影響的人造斜坡,尤其是唯一行車通道旁的斜坡。
去年接獲181宗山泥傾瀉報告 不涉人命傷亡
岑家華今日(19日)在傳媒簡報會上公布,2024年天文台曾發出4次紅色暴雨警告及一次山泥傾瀉警告。處方去年共接獲181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全部不涉及人命傷亡,較2023年的601宗少,比過去10年平均每年約200宗少。他指,山泥傾瀉和雨量有密切關係,2024年大暴雨次數及雨量均較少,因此接報數目亦相對少。





筲箕灣耀興道山泥傾瀉完成調查
2023年9月的極端暴雨,引發筲箕灣耀興道天然山坡發生特大山泥傾瀉,岑家華指,土力處去年完成有關事故研究,認為事故原因與該山體特殊的地質結構和水文環境有關。他解釋,該處花崗岩石坡存在平行的剝蝕節理結構,而山體上方的天然河道和引水道在極端暴雨下氾濫,大量雨水經溢流堰沖向下坡河道,再沿岩石節理滲入山坡,令山體內的水壓增加並導致穩定性下降,最終引發山泥傾瀉。
岑家華提到,土力處的「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一直以「風險為本」原則,處理人造斜坡和天然山坡的山泥傾瀉風險,包括考慮在高風險的天然山坡建造泥石壩或柔性防護網等災害緩減措施。處方已將耀興道上方的山體及另外3個具有類似特徵的天然山坡,包括大潭郊野公園近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一帶,及畢架山近大窩坪,納入「計劃」作災害評估。不過他強調,檢視結果不代表該3個天然山坡會發生山泥傾瀉,處方有需要進行下一階段的詳細研究,以確定其潛在危險及可能引致的後果,再進行所需的風險緩減工程。
《斜坡記錄冊》收錄擴至天然山坡
同時,處方發現過去約60年的山泥傾瀉紀錄中,有20%是發生於之前未曾有過山泥傾瀉歷史的天然山坡上,當中包括耀興道,反映即使過往沒有山泥傾瀉紀錄的天然山坡,若可能影響重要設施,其風險不容忽視。有見及此,處方計劃將現有《斜坡記錄冊》由人造斜坡擴展至天然山坡,預計可於一年內完成。
岑家華表示,新《記錄冊》將記錄每個天然山坡的基本地理空間資料、山泥傾瀉紀錄及受其影響的設施,相信有助處方分析及評估那些過往未被納入「計劃」的天然山坡是否存在較大風險,以識別哪些需優先處理。他估計涉及山坡數目十萬計,「由於不是所有山坡都會影響設施,因此要完成記錄冊才能分辨出來。」
另外,2023年9月石澳道發生山泥傾瀉,導致一段石澳道來回方向全線封閉2日,數百名石澳居民因而被隔離。岑家華指由於這類斜坡引致人命傷亡的機會較低,在現行風險評級系統下的優先次序較低,因此政府亦優化機制,加入對市民生活有較大潛在影響的人造斜坡,特別是唯一行車通道旁的斜坡。
3年內逐步增加山泥傾瀉防治工作
為全面提高斜坡安全,處方會逐步增加「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每年工作目標,由2025年起計3年內,為天然山坡進行風險緩減工程的目標從30幅增加至40幅;鞏固政府人造斜坡的目標從150個增加至200個;以及為私人人造斜坡進行安全篩選研究的目標從100個增加至130個。岑家華表示,估計部門會增加33%工作量,開支預算會有現時每年約11億元,增至14至15億元。
岑家華重申,任何天然山坡在大雨期間都有機會發生山泥傾瀉,「只要有足夠大的雨,山坡承受不住雨量就會山泥傾瀉,我們無可能防止或預測山泥傾瀉的發生。」因此,市民應該留意山泥傾瀉警告,遠離斜坡防災避險。政府會以「小災可避、中災可擋、大災可逃」的治理概念,建造災害緩減措施,在大型山泥傾瀉時阻擋部分泥石,盡量提供足夠逃生及疏散時間,避免傷亡及減低設施受影響程度,以期透過果斷應急,達致迅速復原。
記者 趙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