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社電
不少人出現不適時,第一時間不是看醫生,而是依靠谷歌搜尋。正確的網站和資訊有助病人辨別症狀,為求診做好準備,但錯誤資料會引發焦慮困惑,因此掌握資訊來源和避免自行診斷相當重要。
專家提醒,網路搜尋時千萬別僅點擊一條連結,因為往往未必包括最佳答案。有些公司付費將其網站顯示搜尋結果的上方,這些連結通常被標示為贊助。
專家建議在搜尋結果出現後,不妨往下滑,尋找值得信賴的資訊及來源,比妙佑醫療國際(Miyo Clinic)等大型醫療機構和聯邦疾控中心(CDC)等政府部門的網站。
隨著人工智能(AI)的興起,越來越多人依賴AI嘗試快速從不同網站尋找答案,有些搜尋引擎還會在搜尋結果上方生成AI摘要。但專家提醒,AI答案未必透露它的資訊來源,使人們難以判斷它的可信度。而且AI容易產生「幻覺」,即胡亂編造答案,若無引用來源就更要提高警惕。
遇到病情如何發問,會對所得結果產生重大影響。醫生建議病人,應根據症狀搜尋資訊,而不是依據所期望的診斷。即是該問「什麼原因導致我的皮膚產生腫塊?」,而不是「腫塊是否代表我患了皮膚癌?」
醫生稱,將重點放在診斷恐導致病人錯過其他解釋,尤其是只點擊搜尋結果頁面上首幾條連結。有些問題更必須跳過自行搜尋,例如當出現心絞痛、出現頭暈或疑似中風徵兆等情況,就必須馬上求診,避免延誤就醫。
專家強調,網路不是診斷的終點,必須交給接受過專業訓練做出診斷的醫生。出現血尿可能代表癌症發生,也可能代表患有腎結石或感染等。體重突然下降可能是癌症先兆,也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或者是一個需要到處走動的新工作所致。
醫生指出,輕微不適和嚴重醫療問題之間,往往有不少症狀重疊,因此接受健康檢查並諮詢知道病人病歷的醫生,才是這些狀況的最佳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