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財報佳績掩不住隱憂 庫克承認六月後難以預測 期貨急趺

蘋果公司(Apple Inc.)周四公布2025財年第二季(截至3月底)財報,營收與盈利雙雙超越華爾街預期,iPhone與Mac銷售表現強勁。然而,服務部門收入未達預期、AI功能延遲及關稅成本壓力,引發市場關注。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在盤後交易下跌1.5%,反映投資者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周四收市則微升0.2%,逼近50日平均線。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在盤後交易明顯下跌。

周四收市則微升0.2%,逼近50日平均線。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在盤後交易明顯下跌。

財務表現

本季主要數據如下:

  • 每股盈餘:1.65美元,優於預期的1.63美元。
  • 總營收:954億美元,高於預期的946.6億美元。
  • iPhone收入:468.4億美元,按年微增,超出預期458.4億美元。
  • Mac收入:79.5億美元,按年增7%。
  • iPad收入:64億美元,按年增15%。
  • 穿戴裝置、家居與配件:75.2億美元,按年跌5%。
  • 服務部門(包括Apple Music、iCloud、Apple TV+及Google搜尋授權):266.5億美元,按年增11.65%,但低於預期的270億美元。

蘋果預測6月止季度收入將錄得「低至中單位數」增長,毛利率約46%,已計入約9億美元的關稅成本。財務總監帕雷克(Kevan Parekh)表示,若無重大政策變化,關稅影響將維持此水平。

關稅與供應鏈策略

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在分析員電話會議中坦言,關稅政策對本季影響有限,但6月季度將因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高關稅增加9億美元成本。他強調,蘋果已加速供應鏈多元化:

  • 美國市場超過一半iPhone由印度製造。
  • Mac、iPad、AirPods及Apple Watch主要由越南生產。
  • 中國仍為主要製造基地,但其出口產品面臨更高關稅。

庫克透露,蘋果今年向美國晶片供應商採購190億美元零件,強化本土製造支持。然而,供應鏈轉移帶來成本上升與品質控制挑戰,分析師警告這可能在中長期影響毛利率。

區域表現

  • 大中華區(包括香港與台灣):收入160億美元,按年微跌。庫克稱,排除匯率影響後銷售持平,且按季呈回升趨勢,顯示中國市場需求逐步穩定。
  • 美洲:收入增長近8%。庫克否認增長與關稅前的提前採購有關,強調需求穩健。

AI進展遲緩

市場對蘋果AI功能的期待落空。原定2024年夏季推出的Siri升級及其他生成式AI功能,現推遲至2026年。庫克表示,延遲是為確保「品質達到蘋果標準」,但未透露技術細節。分析師擔憂,在Google與三星加速AI布局的背景下,延遲可能削弱iPhone 17的市場吸引力,影響升級週期。

股東回報

蘋果董事會批准1,000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較去年的1,100億美元略減,反映對關稅與宏觀環境的謹慎態度。季度股息上調4%至每股0.26美元,延續穩定回報承諾。

市場與分析師反應

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盤後下跌1.5%,主要因服務部門未達預期及AI進展遲緩。摩根士丹利維持「買入」評級,但因關稅成本將目標價從230美元下調至220美元。Wedbush證券則樂觀,調高目標價至250美元,認為iPhone需求與供應鏈調整將抵禦短期壓力。

展望與挑戰

蘋果本季展現硬體業務韌性,iPhone與Mac銷售超出預期,顯示品牌吸引力依舊。然而,未來挑戰不容忽視:

  • 服務部門成長放緩:Apple Music與Apple TV+訂閱增長趨緩,顯示市場飽和風險。
  • 關稅壓力:9億美元成本若因貿易爭端加劇,可能進一步侵蝕利潤。
  • AI競爭:延遲推出AI功能恐讓蘋果在技術競賽中落後,影響消費者升級意願。
  • 供應鏈風險:印度與越南製造比例提升雖降低對中國依賴,但初期成本與品質問題可能拖累效率。

庫克對前景保持信心,強調:「我們專注於長期創新與用戶體驗,這是蘋果的核心競爭力。」他暗示,未來AI功能將「重新定義」蘋果產品生態。

蘋果在複雜的貿易與科技環境中展現穩健表現,但服務部門瓶頸與AI進展落後為其增長蒙上陰影。6月季度將是關鍵考驗,蘋果需在成本控制、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間尋求平衡,以維持其科技龍頭地位。投資者與消費者將密切關注其AI策略與供應鏈調整的後續進展。

-曾維燊

封面圖片:美聯社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