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彷徨之刃》

最近看了不久前上映的中國版《彷徨之刃》,有些無奈的感受,不吐不快。

  《彷徨之刃》是東野圭吾的原著,也是一部經典小說,故事討論的是少年犯罪是否應當以命償命,法律保護的,究竟是少年還是惡魔,故事中有數把「彷徨之刃」,一是喪女的父親是否應該以暴制暴,二是警察是否為了維護法律而去保護少年犯,三是法律應當如何制裁一位復仇的父親。

  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可惜早已珠玉在前,能夠看出中國版的用心,王千源演出了一位為女復仇的憔悴父親,而在最後的改編,讓父親和原版不同,最終開出了那一槍,雖然沒有殺死少年犯,但令對方傷了一隻眼睛,至少令觀眾心中惡氣稍微一吐。可惜,為了增加故事的可觀賞性,電影中多次重複播放侵犯少女的錄像,還是令人感覺不適。

  確實,東野圭吾非常好,我也很喜歡。但我認為再翻拍中國版真的毫無意義,一來他的故事已經被拍了多次,二來作為社會派推理,著重兇手的殺人動機和社會成因,這是非常需要本土化改編的。而其實,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本來就有太多太多活生生的案例,比如少年殺人事件,就數不勝數,隨便改編一件,並深挖其背後的故事,豈不是比花高價買原著,再生硬改編來得更有意義。

  對於少年犯的故事,我很喜歡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將目光放置在群像中,一條街上遊蕩的少年們,背後是階級的對立、專制社會的壓抑、青春與成人的分水嶺,當愛情萌芽在猖獗之地,一切只能走向悲劇,這才是對於少年犯的剖析與觀望。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