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錯誤中蛻變

苗延\u743c醫生

  在《易經》中,「吉、悔、無咎、嗇、凶」是人事變化的五種可能結局。往往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我們怎麼看、怎麼做。人因「嗇」而令事情走向「凶」,也能因「悔」而轉危為安。

  悔疚,其實是自我成長的門檻。它有三個關鍵階段:自我揭示(Self-disclosure)、自我憐憫(Self-compassion)和自我抽離(Self-distancing)。

  就像姜濤在2023年元旦《叱\u54a4頒獎典禮》演唱《鏡中鏡》後,被網民批評得體無完膚。他選擇關掉社交媒體,靜靜地、一遍又一遍地重看自己的表演。從最初的羞愧,到後來的反思與自嘲,他走過了完整的悔疚三部曲。他說出那段經歷的時候,已經不再被情緒淹沒,而是帶著理解和力量。

   當我還是實習醫生,看到一張X光片上滿是黑影,我不確定是甚麼,就要求再照一張清楚點的。結果卻被上司狠批:「咁明顯\u5605胃潰瘍加穿窿,都可以唔識!」那句話我記到今日,連那張X光片的影像都記得。

  但我沒有逃避。我承認自己的無知,也理解自己當時只是個剛起步的新手,沒有經驗。這就是自我憐憫。現在當我帶年輕醫生時,我會記得當年的自己,學會多一分體諒。後來我再反思那張X光片:原來穿窿後腹腔有空氣,就會令整張片一片黑影,這個錯,我不會再犯第二次。

  然而,成長永無止境。最近,一位年輕女病人拒絕就診,我當時只覺得她麻煩,沒多問一句。後來才知道,她的家人為了讓她求醫費盡心力,如今她的情況好轉了,幸好整個過程我都親身體驗到。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