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知名作家嚴歌苓帶著最新創作、並由自己的出版社出版的《米拉蒂》,1月3日來到三藩市總圖書館,與粉絲讀者、文化人士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生活感悟。面對160多位熱情高漲的讀者,嚴歌苓與主辦方在欣慰之餘又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3日上午,嚴歌苓和丈夫王樂仁(Lawrence A. Walker)應邀出席《紅杉林》雜誌、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在華埠舉辦的歡迎午宴。嚴歌苓說丈夫非常支持她憑良知做事說話。2013年,王樂仁從美國駐德國外交官的職位上退休,與妻子嚴歌苓過著往返柏林、金山灣區兩地的生活。他評價太太是一名創作人,她有想法、有話說,寫出來的內容未必與官方要求的一致。當她看到一些無法忍受的事情,就必須寫出來。「2020年,嚴歌苓受到中國大陸有關方面的封殺,生活受到很大衝擊。」王樂仁說,「其實,她2011年寫了《陸犯焉識》,我們就有思想準備,這書一旦面世遲早都會完蛋,不幸言中,慶幸的是這個命運來到比我們預想中的要遲一些。」
嚴歌苓介紹,《米拉蒂》生活在上世紀整個80年代,被喻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大家非常興奮,都互相分享所能接觸到的美國等海外作家的作品。
從早期階級意識的作品到垮掉一代、再到麥田里的守望者、後現代主義等,涵蓋詩歌、小說到戲劇,都進入了他們熱議話題,並在自己的創作中模範、實踐。感受到個人價值,從文革後的傷痕文學,第一次體會到人性的展現。我們感受到自由的無限,要用筆墨去展現自我的創作激情一發不可收拾,並打造了自我。「伴隨著這黃金10年,我們青春飛揚。這10年給我的滋養和鼓勵,讓我至今都如此堅強、樂觀和努力,並堅持追逐獨立自由的創作。」
有時候自由會像風一樣吹過,是義無反顧的追逐?還是繼續等待?嚴歌苓遺憾地說,面對威迫、利誘,有不少人可能會選擇放棄、妥協、甚至為虎作倀。「我選擇做前者,儘管這要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
為了能讓《米拉蒂》順產,她在柏林創辦了自己的出版社。 「我希望挖掘更多好作品,讓一些品質好卻被封殺的作品有機會讓世人看到。」為鼓勵更多新一代優秀創作,她正嘗試成立基金會,做一個全球性的大獎,包括翻譯獎,全世界華人作家都可以參加,她認為「這對推動世界文學發展有好處。」
美國華文藝界協會會長呂紅評價,嚴歌苓創作軌跡是不斷的在變換之中,並不斷給人新的驚喜或震撼,其筆觸探索得更深更令人震顫的是「邊緣人」隱秘的內心世界。
嚴歌苓作品中的人物,在一種無與倫比的堅忍逆來順受地「忍」過極致境遇一重又一重劫難,承受一切、包納一切並孕生一切,如:扶桑、多鶴、小漁、紅梅、王 葡萄、蕭穗子,等等。 無論是《天浴》、《少女小漁》、《扶桑》、《人寰》、《無出路咖啡館》、《第九個寡婦》、《一個女人的史詩》、《小姨多鶴》、《陸犯焉識》以及電影《芳華》、《梅蘭芳》、《媽閣是座城》、《歸來》等都拓展了一種新穎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