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漂泊無依 留守兒童渴盼愛

少年兒童是世界的未來,也是世界的希望——然而,「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不計其數的人並未擁有完整的家鄉,也未能享受父母應有的愛,因此給社會留下無數隱患。其中,社會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在科技的不斷提升中獲取了更多有力的技術,這也導致大量的群體從農村流向城市,從田間地頭走進了工廠流水線。在發展的同時,我們不得忽視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2023年的主題是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當我們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時候,更容易看到城市生活中表現出心理問題的孩子,但留守兒童的聲音卻很難被聽。一方面,城市兒童的父母大部分已經開始具備心理健康的常識,社會動員水平也較高;另一方面則是顯而易見農村的留守兒童家庭體系發展水平較低,他們的聲音太容易被嘈雜而尖銳的社會競爭淹沒。

2023年8月中國教育部發布的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是1550.56萬。這冰冷的數字背後是1550萬個16歲以下、連續三個月以上由農民父母托留在戶籍地家鄉,通過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的少年兒童。留守兒童經常會出現兩大心理健康議題,一是分離困境,二是自我認同困境。分離困境會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建立深度人際關係的困難,而自我認同困境會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自我成就、人生價值、幸福感和社會發展水平。

如今,很多未成年人其實是能夠接觸到手機的。於是問題也就這樣出現了。目前,居然有年紀才剛剛九歲,就已經有八年網齡的兒童存在,並且這樣的情況還不在少數。很多留守的老人反映:自己的孫子孫女在家\xf9堥C天的生活就是抱著手機看和玩,有的時候抱著手機不撒手。當然,這種情況在城市\xf9堣]是普遍現象。不少留守兒童到凌晨困得不行了,才會放下手機。並且怎麼說也改不了。這樣嚴重影響了這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心理狀態。

另外,對留守兒童來說,不斷地與父母告別、重聚是他們生命中過早承擔的重負。為甚麼這麼說?大部分留守兒童在母親完成哺乳期後會面臨和雙親的長時間分別。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而言,他們尚未建立客體\xf9痡`的心理能力,父母、特別是母親的離開對嬰童而言意味著被「拋棄」。他們無法理解父母為何「憑空」消失,為甚麼照料人會更迭為其他人。而缺乏心理健康常識的農村家庭,又經常會對與父母分別時哭鬧的兒童灌注「如果你聽話爸媽就會早點回家」,「你再不聽話爸媽就不回來了」……這樣簡單但殘酷的分離解釋。

在這種情況下,留守兒童會逐漸壓抑與告別有關的正常負面感受,比如悲傷、憤怒,恐懼……轉而被負罪感、內疚感代替。遺憾的是,在留守兒童的早年人生中,告別會不可避免地反復發生,長此以往會讓留守兒童對情感變得淡漠、迴避,將父母的離別歸咎於自身的不聽話、不服從,最終在日後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上發生遲滯。這種遲滯對留守兒童來說,常意味著「和人建立深入的關係就意味著被拋棄」的扭曲的信念,而且他們要為被拋棄負責任。這種感覺對他們而言太痛苦,太難以承受並無法言說。

留守兒童心靈上的漂泊無依,最終會演變成比心理問題更為嚴重的經濟困境、生活困境和多重發展困境,並最終以社會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個健康的社會首先是兒童能夠健康發展的社會。這\xf9堛漕鉞ㄐA不僅包括城市的孩子,還包括更廣袤的鄉村那些與父母分離、孤獨而倔強成長的留守兒童。因此,積極地為留守兒童較多的地區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傳播,幫助留守兒童父母掌握與分離有關的談話內容,為留守兒童較多的教育機構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改變現狀的具體做法。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