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斷食

想對憂鬱症有更多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網絡尋找史丹福大學精神醫學教授Dr. Anna Lembke錄製的一條短片,Dr. Anna提及,從不同途徑、不同措施及不同類型所做的調查都顯示,愈是富裕的國家,憂鬱症患者、焦慮症患者、自殺者,以及承受身體疼痛的人愈多,而且數字還在急劇上升中。

為甚麼物質愈豐富、快樂愈是唾手可得的社會,人們愈不快樂呢?這個問題引起醫學科學家深思。Dr. Anna說過去一百年,神經科學最重要的發現是快樂和痛苦是共存的。大腦中處理快樂的部分,也同時處理痛苦,而且努力讓兩者保持平衡,像天秤一樣,不會一直傾向於其中一邊。

富裕國家物質極度豐富,人們想要的快樂不但很容易得到,甚至很快得到。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應有盡有,許多得到官能刺激的活動充斥日常生活,很多人還能通過藥物得到想要的「快樂」,令快樂多巴胺大量分泌。

然而,當大腦習慣了某種強度的快樂,下一次通過同一方式得到的快樂,維持的時間會縮短,快樂感也會減低,需要更強的「快樂」。而大腦為了維持快樂與痛苦的平衡,天秤漸漸向痛苦一邊傾斜,人們也將承受更強烈更漫長的痛苦。

Dr. Anna的分析是,人類原始的大腦不是為一個便利的、快樂唾手可及的世界設計的,快樂多巴胺可以大量及迅速分泌的狀態,有點超出大腦的處理能力了。這可能是愈富裕的社會,愈多人患上焦慮症、憂鬱症及自殺率高企的原因。她的建議是多巴胺斷食,不要讓自己隨時得到快樂。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