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溫友平報道
近日美國華人華僑聯合總會(American Chinese United Association)主席林建新(Jason Lam)專門撰文表示,凝聚共識、攜手合作,是華裔未來共同的目標!
林建新首先指出,在美華人團結嗎?面對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回答是,華人慣於抱團取暖,所以在百年移民歷史中,才打造出那麽多唐人街、中國城。時至今日,我們華人依然提倡抱團精神。然而,我們除團結協作外,華人更應該在美國社會中發出聲音,成為真正的社會主人翁。不管閑事,不問世事,不出錢不出力、不團結不合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成為華人發展的最大弊端。
林建新介紹說,在美國,除了自古以來的印第安人外,本質上講其他族裔人口都屬於移民。目前看,美國現有總人口是約3.3億,其中白人佔62.1%;拉丁裔佔17.4%;非裔佔13.2%;亞裔佔5.4%,其中華裔約有500萬人,印度裔約300萬人;猶太裔佔1.7%。
他還進一步介紹說,在美國的頂尖公司中,由印度裔擔任CEO的不在少數,例如谷歌、微軟、摩托羅拉、諾基亞、軟銀、百事可樂、聯合利華等;而學界也不乏印度裔校長,例如哈佛大學、西北大學、紐約大學和喬治敦大學;在政界,很多選區已經出現不少印度裔國會議員。特朗普時期駐聯合國大使黑莉是印度裔,現任副總統賀錦麗也是印度裔,我們完全無法預測這個國家在不久的將來會否有一位印度裔總統誕生,為何不是產生一個華裔的總統。
據此,林建新發問道,與此相比,500萬華裔的影響力之微末,確實需要我們檢討。華人在美的整體社會形象與地位和影響力,遠不及人數差不了多少的猶太裔,甚至不如比華裔少二百萬人的印度裔,這是為什麽呢?
他認為,在華人心目中往往以模範少數族裔稱號自居,多數華人社團組織領導,也沒能起到帶頭作用,更多地在社團內部,以傳統華人社會模式領導協會,且造成全美無數社團間競爭的不必要大量內耗。對於在美生活的絕大部分華人民眾,普遍缺乏在美國的存在感,且不關心美國社會政事,過多地將自家事情當做生活中的唯一主導。可以說,我們華人在美國生活的依然很被動,缺乏相當數量的可以為了族裔利益而對外發聲的人。
林建新說,現代美國給了所有移民一個相同的、平等地實現理想的環境,在同一制度下,誰的聲音夠響亮有力,誰就獲得更多話事權、利益乃至生存環境。通俗地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華裔普遍就是不會哭,不懂得通過法律手段向官方、向主流社會表達自己的訴求。
他分析道,這主要緣於華裔保守含蓄的族群特性,承襲了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並不鼓勵人們十分地表達自我和表現自我。謹小慎微和自卑心理也使華人更加敏感,因而華人比其他族裔少了冒險精神而趨於守成,或者稱之為固步自封。在社交場合上,印度人從來不擔心自己的口音,相反,他們非常自信大方地侃侃而談,向受眾傳達自己的見識和思想。我們要讓人聽見,要讓人看到,只有獲得關注才能有被理解、被認同、被接納的機會。此外,美國華人的大致生活特征就是工作,上學,回家,偶爾和朋友聚一聚吃餐飯,我們是沒有精神生活的,我們在精神文化上是一盤散沙,我們不懂凝聚力是族裔發展的首要因素。
林建新指出,華人社區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共同的文化精神活動。華人朋友相聚的地點不是宗教場所,不是文化場所,而是餐桌。兩耳不聞天下事和茍且都不適用於當前的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環境了。
為此,林建新建議從這一刻起,我們要從思維觀念、身份認知上作出改變,我們是美國人,享受這個國家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同時,我們應盡一個國民的義務,就象你為你的家庭付出一樣理所當然。
他還說,全美華人應該主動積極避免被邊緣化。這個建議其實也是上一段的要讓人聽見,要讓人看到的延伸。社團領導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交事物上,更多地代表社團參加政府、各族裔組織的活動,更多地代表華裔向社會發出聲,而非在各社團間的內部事物上內耗大量精力。
林建新最後說,我們要在美國這個自由開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華人共同體的凝聚力,培養我們團隊競爭的優勢,為在三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五十年後的族裔話事權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