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士頓學院的研究團隊一項近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的跨國研究顯示,四天工作周不僅能有效減少員工的工作倦怠,還能顯著改善心理健康、身體狀態與整體工作滿意度。該研究結果或將為全球職場帶來深遠影響。
本次研究由波士頓學院經濟學及社會學教授肖爾(Juliet Schor)領銜,調查對象涵蓋來自美國、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的141家企業,共計2,896名員工。這些企業參與由非營利組織「4 Day Week Global」推動的六個月試驗計畫,將原本的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縮減為32小時,且員工薪資保持不變。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試驗的員工普遍呈現出更低的工作倦怠、更高的工作滿意度、更佳的心理與身體健康狀態。在10分量表中,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平均上升超過0.5分,而工作倦怠程度則明顯下降。相比之下,對照組企業的員工並未出現類似變化,顯示這些改善並非源於社會趨勢或外部因素。
「過去,四天工作週似乎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但這次研究徹底改變了這種常識。」肖爾指出,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真思考:「這是否也能適用於我們公司?」
員工健康明顯改善
除職場倦怠與滿意度,研究還顯示四天工作制能有效提升員工的整體健康。研究人員指出,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態有顯著提升,身體健康也呈現中度改善。進一步分析發現,個人工作時數減少越多,獲得的身心效益越顯著。例如將工時從每周40小時縮減至32小時的員工,在健康與幸福感方面的提升最為明顯。
研究團隊認為,這種改善主要來自以下三大關鍵因素。首先是工作能力提升:縮短工時後,員工的專注力與工作效率反而增強,顯示少工時並不等於低產出。其次是睡眠品質改善:減少工作天數使員工能獲得更多休息時間,有助於緩解失眠與睡眠不足問題,進一步改善情緒與健康。最後是疲勞感降低:身心疲憊程度顯著下降,員工回報在工作日更有精力投入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指出,這些效益不僅取決於個人減少工時,還與「公司層級的制度性改革」密切相關。當企業整體實施四天工作制時,員工之間形成共同的節奏與默契,進一步促進工作效率與團隊合作,並培養更健康的工作文化。
儘管部分員工在試行四天工作周後仍覺得工作需求增加(可能是因為需要在四天內完成原本五天的工作量),但整體而言,這種挑戰感反而激發更高的工作動力,並未抵消該制度帶來的正向影響。
更令人矚目的是,試驗結束後,研究團隊在12個月的後續追蹤中發現,員工的心理健康、工作倦怠與疲勞狀態的改善持續存在,僅有工作滿意度在一年後略微回落,但仍高於試驗前的水準。
疫情後職場新思維
在新冠疫情後,許多企業加速推行員工重返辦公室的政策。房地產管理公司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今年第二季報告顯示,美國《財富》百強企業中,超過七成要求員工每週至少到辦公室四天,其中三家最大企業更恢復全面到辦公室上班的制度。
然而,這項研究為企業提供另一種可能性:並非只有「全員返辦公室」或「完全遠距」這兩種極端選項,四天工作制或許能成為一條高效的中間路線,在兼顧企業生產力的同時,也能大幅提升員工福祉。
研究團隊強調,四天工作周不應被視為單純的員工福利,而是一種結構性干預措施,有助於重振員工的能量、提升工作表現、並支持身心健康。
「有些人認為美國的工作文化過於工作至上,難以實行四天工作周。但事實上,美國在20世紀初曾是全球工時縮短的先驅,最早推動五天工作制。如今,也許是時候再往前邁進一步了。」肖爾教授說。
這項來自六國、近3,000名員工的大型研究,為「四天工作周」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結果清楚顯示:在薪資不變的前提下縮短工時,不僅能改善員工健康與幸福感,更能激發生產力與組織活力。
隨著更多企業開始尋求留才與提振士氣的新方案,四天工作制或許將不再只是理想,而是未來職場的新常態。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肖爾。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