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紅色小巴發展為網約巴士

(香港智經研究中心)

那夜凌晨,與朋友歡聚過後想乘車回家,既不想花錢坐的士,又不想花時間乘通宵巴士,「亡命小巴」成為了不少人的選擇。紅色小巴因為沒有固定路線,司機可視乎路面情況隨時改變路徑,以最短時間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因而深受市民歡迎。不過,隨著鐵路網絡擴大,紅色小巴的經營日見困難,加上現行政策禁止其於新市鎮和新房屋發展區營運,若有關限制延伸至《施政報告》提出的北部都會區,業界未來勢難生存。

近年,網約車發展愈趨成熟,有國家將此概念應用在巴士服務,將部分載客量不足的巴士線改以網約形式經營,減少營運成本。當中的經驗或可為香港紅色小巴的未來帶來啟示。

雖說紅色小巴有不少捧場客,但在政府以鐵路為香港公共交通系統骨幹的運輸政策下,小巴的經營空間不斷萎縮。縱然過往政府已多次推出有利公共小巴行業經營的措施,但一直以確保服務質素水平及更有效進行監管為由,鼓勵紅色小巴轉為專線小巴經營。不過,要轉型為專線小巴,並非「話轉就轉」。紅色小巴營辦商需參與運輸署每年舉行的遴選,不保證成事。近年,日本和新加坡都引入了網約巴士服務,以解決巴士乘客量下降問題,或可為香港的紅色小巴行業帶來啟示。

網約車服務並非嶄新的概念,近年更已發展至共乘模式,例如Uber Pool會在接單後,為車輛配對其他順路的乘客,讓車輛滿座。另外,不少市民深夜時分選擇的「泥 的」,司機會同時接載同一目的地而互不相識的乘客,並按人頭個別收取車費。

在日本,兼營巴士服務的私營鐵路公司西日本鐵道,為解決因人口減少導致的客量不足、路線虧損等問題,與三菱商事合作推出名為「Knowroute」的網約巴士程式,冀在需求量下滑的情況下,仍能維持某些巴士服務的營運。

程式在一九年於福岡市應用,運作與一般網約車相似,乘客只需在「Knowroute」的手機程式輸入起點、終點和時間,程式便會計算等待與移動時間,並將預計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回傳予乘客。網約巴士每輛可載十人,營運時間為早上六時至晚上十時,由於沒有固定時間表和路線,故可大幅增加停留地點,並在有定單時才發車。該程式同時具備人工智能系統,若同一時段有多於一位客人叫車,系統會即時為司機規劃或變更行駛路線,以準時接載每位乘客到達目的地。

網約巴士的票價雖高於固定路線巴士,但仍較的士便宜,故不乏捧場客。負責設計Knowroute程式的軟件公司Spare Labs表示,「Knowroute」在營運的頭幾個月,使用人數升逾一倍,每小時約有十名乘客,每周約有一千二百人使用。客群主要是以往在購物後,會自行開車或徒步回家的市民。而原本固定路線巴士的乘客也沒有減少。

其實,香港的紅色小巴現時已有電話留位服務,做法與網約巴士相似。但由於過程以全人手操作,經常製造混亂情況。幾年前,有紅色小巴公司留意到網約巴士的趨勢,希望將服務應用在紅色小巴身上,務求更有效率地調節路線,避免人手處理留位的混亂情況。若日後香港真的在紅色小巴套用網約巴士的概念,或可參考日本的做法。

現時,香港政府考慮到交通擠塞問題,對紅色小巴實施了營運範圍限制,包括不能在新市鎮或新的房屋發展區行駛,以及限制它們使用快速公路,導致紅色小巴的經營空間受限。不過,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估計,北部都會區未來可容納二百五十萬人居住。若以上限制絲毫不變,意味日後將有大批居民被隔絕於紅色小巴服務。

要處理上述問題,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當地在一八至一九年間,分別在三個試驗區提供按需巴士服務。巴士不會按固定路線行駛,而是根據乘客的即時需求,規劃最佳路線,而且只限於非繁忙時間營運。在試驗期間,原有的專線巴士服務會繼續運作,唯班次會減少,目標是減少路面擠塞和交通成本。香港可借鏡新加坡,在指定時段如深夜時分,容許紅色小巴在劃定範圍內,駛進新市鎮等禁區,既不會增加繁忙時間路面的負擔,也可擴闊其經營空間,有助行業在適當的規範下發展。

現時紅色小巴的經營模式有不少為人詬病的地方,但不能否認,其方便及靈活的特性,的確為港人提供了更快捷的選擇。政府與其想方設法將其淘汰,不如考慮加入創新元素,改進香港公共運輸的服務質素之餘,為行業提供發展空間。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