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這片被譽為全球生物科技產業「心臟」和「生命科學矽谷」的土地,近年來一直是人類對抗疾病、追求長壽的創新策源地。在麻州劍橋市的肯德爾廣場(Kendall Square)周邊,上千家生物技術公司、頂尖研究機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哈佛大學,以及規模龐大的風險資本緊密聚集,構成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創新生態系統。
然而,自2023年以來,一股前所未有的行業寒潮正席捲這個曾經蓬勃發展的地區。樂觀情緒被焦慮取代,資本市場的緊縮、股價的暴跌,以及頻繁的人事裁員,不僅關乎個別企業的存亡,更深層次地折射出全球生物科技行業在經歷疫情高潮後的結構性修正與挑戰。
資本退潮與估值幻滅
波士頓生物科技圈的衰退跡象,始於資本市場的迅速冷却。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浪潮下,mRNA技術的成功點燃了投資者對於生命科學的無盡熱情。當時,初創公司輕易獲得超高估值,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呈現爆炸式增長。然而,這股狂熱在隨後的兩年內戛然而止。
數據顯示,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的IPO數量,從2021年的113家,驟降至2022年的22家,融資總額萎縮了近80%。進入2023年和2024年,這種急劇收縮的趨勢進一步加劇,顯示出市場對於風險與回報的評估已全面轉向謹慎。
在二級市場上,明星企業的股價呈現「雪崩式」下跌。位於劍橋市,曾憑藉mRNA疫苗技術享譽全球的莫德納(Moderna),其股價較峰值一度下跌超過70%。另一類領軍者,如基因編輯領域的先驅CRISPR Therapeutics等,其市值也蒸發過半。
面對資金的迅速撤離,私募基金對早期項目的投資標準變得空前嚴苛。一位不願具名的風險投資人坦言,如今評估新創公司時,決策者面臨的標準已從過去的「能否改變世界」變為殘酷的「能否在18個月內盈利」。這種對短期回報的迫切要求,使得那些研發周期長、初期回報低,但極具潛力的基礎性創新項目,幾乎難以獲得青睞,無疑扼殺了許多處於萌芽階段的宏大科研願景。
從裁員潮到創新動能減弱
資本的收縮,直接且殘酷地衝擊了波士頓地區的就業市場和學術創新體系。曾經人才爭奪戰硝煙瀰漫的生命科學界,如今籠罩在一片裁員的陰影下。據行業追蹤機構統計,僅在2024年,波士頓地區生物科技企業裁員人數便已超過5000人。裁員名單中不乏知名企業:專門供應實驗室設備的供應商賽多利斯(Sartorius)關閉了當地一家工廠;而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則在全球範圍內削減了15%的研發崗位。這些結構性裁減,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行業士氣和機構知識資產的損失。
一位在三年前曾被多家公司爭搶的華人女科學家陳女士不久前被裁員,她無奈地表示:「三年前,我同時收到5份offer。但現在,我投了上百份履歷,卻如同石沉大海,一個面試都還沒有。」這種從「炙手可熱」到「無人問津」的劇烈反差,是生科產業面臨寒冬最具體的體現。
更令人深憂的是創新動能的減弱。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年度行業報告指出,2024年波士頓地區的生物科技專利申報量同比下降了12%。這代表著該地區作為創新引擎的輸出功率正在降低。同時,早期研究項目成功獲得下一輪融資的比例不足40%。
一位致力於新興癌症療法的初創公司CEO感嘆:「在資本寒冬下,連『改變癌症治療』這樣宏大且振奮人心的願景,如今都難以打動投資者的心。」當風險資金轉向保守,那些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兌現的革命性創新,便面臨斷炊的風險,這對於全球人類健康事業的長遠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巨大損失。
麻州政府增大支持力度
波士頓生物科技圈所經歷的困境,本質上是全球創新經濟周期律的縮影。在短期內,由於美聯儲的高利率政策持續抑制資本流動,以及地緣政治所加劇的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行業的陣痛仍將持續。然而,波士頓依然擁有其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這裡聚集了40所高校,每年產出全球15%的生命科學論文,擁有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最深厚的學術底蘊和最完整的產業鏈。
麻州政府也持續增加對生科產業支持的力度,州長希利今年8月宣布啟動「探索、研究與創新促進經濟繁榮計劃」(DRIVE),旨在發展麻州享譽全球的研究與創新經濟,並創造數千個新的就業機會。作為DRIVE計劃的一部分,希利州長將提交立法提案,建議撥款4億美元州政府資金,用於留住世界一流人才,在生科行業保留並創造就業機會,並支持麻州經濟的關鍵支柱。
正如19世紀波士頓在捕鯨業衰退後成功轉型為製造業中心一樣,21世紀的生物科技寒冬,或許正孕育著下一輪產業躍遷的契機。當資本的泡沫最終退去,留下來的將是真正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兼顧科學價值與商業可持續性的創新模式。在痛苦的市場修正之後,波士頓的生命科學產業有望走向一個更為穩健、更具韌性的未來。這場寒冬,最終或將成為一次嚴酷而必要的淬鍊,為全球生物科技的長遠健康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州長希利宣布DRIVE計劃。檔案圖片
以開發出新冠疫苗而聞名的莫德納公司今年裁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