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機能與實際年齡 歲月痕跡研究新進展

文:曾維燊
圖:生成圖

科學界多年嘗試找出可量度人體老化速度的方法,近年陸續確認多項深藏於細胞內的變化,成為推算生物年齡的新指標。研究人員指出,這些訊號並非肉眼可見,但與人體功能衰退、細胞受損情況息息相關。

最早受到注意的是端粒。端粒位於染色體末端,能維持基因結構穩定。細胞每經一次分裂,端粒便縮短一些;當端粒縮至過短,細胞便失去複製能力並踏入衰亡。科學界因而把端粒長短視為其中一種老化線索,但其準繩度並不全面。

其後,隨着基因檢測技術大幅提升,研究人員發現 DNA 上的甲基化會按照歲月出現可預測的改變。不同基因座的甲基化程度累積而成的變化,可構成所謂「表觀遺傳時鐘」,用作估算細胞與組織的老化程度。

另方面,人體免疫系統的炎症反應也會長期轉變。當年齡增長,與免疫相關的蛋白質基線水平普遍上升,形成慢性輕度發炎。部分科學家認為,年老細胞不再分裂並釋出發炎物質,是主要成因之一。透過測量這些蛋白質的濃度,研究人員建立第三種老化時鐘。

三項指標合而觀之,並不等同「實際年齡」,反映的是「生物年齡」——包括細胞損耗、器官負荷與整體健康風險。不同人的生物年齡會受基因、壓力、生活環境及健康狀況影響;同一人體內的各個器官亦可能以不同速度老化。

目前科學界仍未把這些測量方法廣泛用於個人診斷,多項測試雖已商品化,但準確度仍備受質疑。大型數據分析下的研究較具參考價值,許多專家正投入改良技術,希望日後能協助醫護更早發現隱蔽疾病,甚至探索延緩老化的方式。不過端粒變化、發炎反應與表觀遺傳變化究竟是否老化主因,仍需更多證據釐清。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