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非:談荷蘭安世半導體(Nexperia)事件與兩輪中美貿易戰

星期一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2025年 10月27日
余非:談荷蘭安世半導體(Nexperia)事件與兩輪中美貿易戰

本集談當前仍在發展中的安世半導體事件。Nexperia中文名稱為安世半導體,被荷蘭政府用冷戰時期的法律無理控制,是對中國公司資產的掠奪。而眾所周知,這只是事件的表面,背後荷蘭受美國「指使」打壓中國芯片業。上述這個理解框架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值得細看當中如何操作。一切只是荷蘭「選邊站」那麼簡單嗎?倘如此,爭取荷蘭「選邊站」中國這邊不就甚麼問題也解決了嗎?國際事件的操作當然沒那麼簡單。安世半導體事件其實是上一輪、2018年貿易戰的延續。以下跟大家細說的,是像故事般曲折的來龍去脈。直入正題。

總部設在荷蘭、2017年才成立的Nexperia安世半導體,不是一家由零開始的公司。安世半導體的前身,是恩智浦半導體NXP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而恩智浦半導體NXP也不是從零開始,它的前身是皇家飛利浦半導體公司(一般會省略「皇家」二字)。荷蘭飛利浦是個有百多年歷史的大品牌。發展至做半導體產業,是1950年代的事。飛利浦半導體公司這個分支,於1953年開始創立,做芯片(也稱晶片)。飛利浦半導體發展到1980年代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之一。一般人知道荷蘭半導體發展得很先進,是因為光刻機新聞。量產芯片需要光刻機,而光刻機巨頭ASML就是荷蘭公司。回頭說飛利浦半導體。這家公司於2006年被飛利浦系統出售、剝離,賣了給由荷蘭投資者組成的財團——企業仍然落在荷蘭人手上。賣出去後,公司改名為恩智浦半導體NXP ,就是安世半導體的「母媽」。無論是飛利浦半導體,抑或是恩智浦半導體,生產的都是生活用半導體芯片、系統和軟件;生產的是簡易芯片,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電視、機頂盒等電子生活產品之上。

而恩智浦半導體由2006年蓬勃發展十年後,至2016年吸引了不少買家注意。美國手機晶片大廠高通便想買下整家恩智浦半導體,作價由380億美元提高至470億美元;可是仍然不成事。暫時賣個關子,稍後再說因由。整家公司的收購案沒有結果之同時,恩智浦半導體成功將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打包賣出。成功賣出的就是今日爭議的焦點——安世半導體。再強調,現在獨立營運的安世半導體,從前是恩智浦半導體的其中一個部門。2016年高通洽談整家公司的收購案時,同一時間,中國一個金融財團也跟恩智浦半導體洽談收購。中國財團由北京兩個資產管理公司聯合組成,一個是央企,一個是民企。交易於2017年初完成,作價43億美元,自此安世半導體正式成立。這件事於當時算是大新聞、屬於重大併購案。而且,被認為是中美在半導體領域的一次競逐(高通不成功,中方的部門收購卻成功了)。而聞泰科技是何時從中國財團手上接過安世半導體的呢?有說是2017年,有說是2020年,比較可靠的說法是由2018至2020年間,聞泰科技分階段從中國財團手上逐步取得安世半導體的全部股權。安世半導體獨立營運後,生產模式沒有變;生產的晶片技術不算複雜,卻需求量很大,廣泛應用於歐洲以及中國的汽車和消費電子行業。客戶包括德國博世、韓國三星、中國華為、美國特斯拉等。

而另一邊廂,美國高通由2016至2018年間也未能完成收購,注意,收購價已一再提升至470億美元,恩智浦半導體已很滿意,只不過因為中國商務部不回應這宗收購(沒有否決,卻也不予通過),令高通最終在2018年宣佈放棄收購,共付了20億分手費。為何美荷公司之間的收購案要中國批准才成事呢?原來按國際慣例,凡兩家大公司要合併,都必須經9個市場批准才可成事。9個市場各有自己的反壟斷法,打算合併的公司要逐個市場申請許可。國際收購這規矩有它的道理。因為兩大合併一定會對市場造成壟斷,以及往後可以操縱價格,所以合併前要經9個市場批准。而高通當時已得到8個市場回應予以放行,只差中國不回覆。高通可以不理會中國的反應嗎?就是不可以!因為高通的收入超過半數來自中國市場。其他市場也是一樣,你可以不理會某些市場的反對而自行完成收購案,不過將來就不能打入否決收購案的國家或地區的市場。高通打算放棄的2018年,中美正開打特朗普首任時的第一輪貿易戰。一般分析都認為中國對高通不予放行,是當時中國對美國的反制。讓大家知道這細節,旨在點出,中國的強勢反制不是去到第二輪貿易戰才出現,第一輪質易戰一開打,中國便全方位反制。特朗普曾因為高通案與習近平主席討價還價,後來是有轉機的,只是高通不想再懸而未決增加公司的不確定性,於是決定終止收購。而今日環繞荷蘭恩智浦半導體和安世半導體的角力,是同一種戲碼的下半場。就局部而言,上一回合傷的是高通,當前一個回合傷的是中國聞泰科技。基本上是七、八年來在兩輪貿易戰下,中美雙方也招來招往。荷蘭不是「選邊站」的問題,是被捲入其中,想避也避不開。以下談荷蘭這一筆。

荷蘭這一筆是當前新聞,不少人已略為知道,以下因而從簡。2025年9月30日,中美第二輪貿易戰之下,荷蘭政府援引1952年冷戰時期的法例《商品可用性法》,對被聞泰科技全資收購的安世半導體進行史無前例的「緊急干預」,暫時接管;不只的,還凍結跟安世半導體相關的全球 30 個實體資產與智識產權,期限一年。表面理由是擔心安世的專利技術會被中國母公司、上海聞泰科技竊取。此外,也暫停荷蘭安世中方代表、董事兼CEO張學政的職務,指派外籍人士擔任荷蘭安世的獨立董事;安世半導體幾乎全部股權也暫時交由第三方託管。這個做法當然是不合理的。而荷蘭此舉也有點是逼於無奈——用犧牲獨立出去的一個部門(安世半導體)來打救恩智浦半導體整家公司。
荷蘭不是一開始就「選邊站」,這種講法是沒有知識養份的簡化。

荷蘭也有他出於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像幾年前,荷蘭曾不理會美國的威脅,光刻機巨頭ASML照樣把光刻機賣給中國。這也不是「站」不「站」中國一邊的問題,是因為再不賣出去,待到中國已可以生產光刻機時,這些不新的機器便一文不值。談這麼多細節,是想讓大家知道有些大國博弈很難簡化為是陣營對決和「選邊站」。就算當中存在陣營的站隊歸邊,也大部份涉及具體誘因和導火線。荷蘭當前的做法是棄車保帥,用減少荷蘭安世半導體受中國控制的風險,來保護恩智浦半導體整家公司的安全。據荷蘭法院文件顯示,在美國警告荷蘭安世半導體必須更換其中國CEO時,荷蘭政府便接管安世。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絕對不是說荷蘭做得對;有荷蘭的原因也不是我們便應該照單全收。只是,讀國際時事要明白因由;簡化為情緒,以及簡化為「荷蘭受美國指使」,不是國際時事。落回事情發展的時序,早在2024年11月,美國商務部已把聞泰科技列入要制裁的實體清單——注意,當時荷蘭方面完全沒有動靜。直到2025年9月,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佈新規定,新增了所謂的「50%規則」,意思是任何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公司例如聞泰科技,其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也被納入制裁範圍。如此一來,跟恩智浦半導體有關的安世半導體便首當其衝。荷蘭不想恩智浦半導體被波及,才將聞泰科技清除出去,暫時冷結聞泰科技和荷蘭安世半導體的關係。再次強調,不是說有原因就是合理,只是我們必須明白事情是用甚麼藉口和理由發生的。

往後的發展是中國於10月4日反制。簡言之,因為在荷蘭安世半導體做的芯片,最後在中國安世半導體封裝及分銷。中國停止出口,把德國等歐洲車企嚇壞了。之後,中國對中國內地恢復發售,讓國內的企業不受拖累。而未來短期內的角力,會是安世中國有無能力自己生產,不只是做封裝那工序;而荷蘭安世已表明,就封裝工序已在尋找新的合作者。至於最受影響的車用晶片,最初大受影響的德國大眾汽車,說現在已找到新的芯片生產商。一切在洽談中,暫不對外公佈。未來各方的發展情況,希望聽完本集節目之後大家比較容易跟進。安世半導體這場角力其實是大戲碼,值得多知。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安世半導體事件如簡化為荷蘭「選邊站」,是過份簡化。打了七、八年的中美貿易戰,就是彼此不斷為對方製造危機,然後看那一方更快、更好地化解危機。危機的出現及解決,每一次都是力量的重新佈局。有些牌打出來了,對家化解了,下次便沒有了這張牌。持平地看,美國在上一回合祭出芯片制裁,幾年下來,逼使中國將芯片國產化。而中國今個回合祭出稀土牌,如果幾年後危機紓緩,中國也會消耗了這張牌;即使不是完全被消耗也會殺傷力減弱。日本就是前階段已曾被中國用稀土制裁,所以在本輪稀土戰之中傷得最輕。

我當然不會認為荷蘭的做法正確,但作為國際時事,我們要明白整件事如何發生?有何理據,有何口實?知多一點,就會比較看得清角力是如何進行?這樣去讀國際時事,才會比較了解真正的國際形勢。

———————-
https://www.hk01.com/%E8%B2%A1%E7%B6%93%E5%BF%AB%E8%A8%8A/215163/%E9%AB%98%E9%80%9A%E6%94%BE%E6%A3%84%E6%94%B6%E8%B3%BC%E6%81%A9%E6%99%BA%E6%B5%A6
高通放棄收購恩智浦
2018-07-26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0021/qualcomm-failed-to-acquire-nxp
最大半導體併購案宣告破局!高通買不到NXP,疑因中國官方故意阻撓

今日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