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四中全會要求未來5年「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圖為民眾在參觀機械人鋼琴演奏。中新社資料圖片

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制訂第十五個「五年規劃」(2026-2030年)的建議,會議定調「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時期」,要勇於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未來5年要做到「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加強原始創新」,堅持擴大內需,擴大對外開放,目標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五五」規劃的建議,建議的全文大概將於幾天之後公布。新華社23日發布逾5000字的全會公報。相較5年前對「十四五」時期的戰略判斷,全會對中國的發展作出新的定調。由以往的「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改為「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分析認為這一改變同越益激烈的中美競爭和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有關。

「十五五」時期的主要目標為: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在此基礎上再奮鬥5年,到2035年實現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十五五」的重中之重,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其中「加強原始創新」是首次提出,顯示要強化基礎研究,解決「卡脖子」問題。

「這次把新質生產力與創新做了更緊密的結合,明確了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頭。」董煜指出,這意味:教育、科技、人才鏈條將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進一步深度融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