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生活進與退 一個有啟發的個案(下)

余非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上述網約車司機個案,與大衛要回流香港是同一回事,反映的是——「無利潤繁榮」。簡言之,當前中國內地的基層經濟和生活仍在消化抗疫的後遺症。抗疫後遺症,再加上恆大爆破這類宏觀經濟狀況,令民間經濟、尤其是非專業人士類型的工種未復甦,反映出來的是薪酬末回升。基層由收入到開支仍處於收縮狀態。你可以說,不對啊,我們明明同時見到很繁榮的一面。舉例,演唱會的盛況,乒乓球粉絲有財力追隨他們偶像去不同國家觀賽,在在都反映某一層面的人,應該確是處於經濟復蘇的狀態。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是,要分開層次去審視中國經濟和社會狀況。

中國的基層經濟在未復甦、收益低之下,疊加貧富差距、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經濟分配——股市回升跟他們無關;令基層非但不會感受到經濟好轉,而且覺得自己是被剝削去補貼經濟回升的犧牲者。看外賣哥和各式掛單小店的情況便知道。整個中國,最保守估計是仍然有不少於三成人至今仍承受著經濟下行、人工收縮的壓力。而與此同時,一些權與錢都處於上游的圈子,為所欲為的荒淫派對已重現。因此,不是說中國整體經濟現在是V型、U型,抑或L型?應該說,當前V型、U型、L型經濟復甦同時存在,V、U、L是屬於不同階層的情況而已。

回頭說大衛的個案。大衛由擁抱到被逼放棄的過程,令人更加清楚為何地產界最近推出大灣區置業「5+2雙居生活」計劃。「5+2雙居生活」是一星期有五天在香港謀生、周末兩天回大灣區享受人生。這些地產商的促銷策略,其實側面印證了大衛個案的準確性。一切是換個觀點角度而已,指向的是同一件事。

文章收結前談談明星成功移居大灣區又該怎樣看?我認為仍然是用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大衛個案的真實性和反映的意義。

明星移居內地生活或做生意,成功的個案不少。因為他們可以憑明星身份,那怕是明白黃花,總會有一點點的知名度,於是他們可以接非基層的工作。例如一場商演動輒便幾千、幾萬,至十多萬也有。這些,都不是一股人可以有的求職成果。因為明星成功跳出基層、中小企等謀生圈、經濟圈,以及「無利潤繁榮」的圈圈。他們可以賺快錢,一邊賺錢一邊生活,所以他們移居內地的個案以成功居多。這類例子再次側面證明同一件事——就是「現實是在內地賺不賺到錢」。明星是特例,不反映一般人的情況。大衛的個案,以及他清楚說出的離開的原因,側面反映了宏觀經濟某方面的實況。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