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超
前陣子有一家老字號醬油公司結業,因為被揭發產品早已不在香港生產,而是從內地進口,再貼上本地老字號的包裝標籤,令公司信譽難以挽回,超過百年的老店就這樣消失,實在可惜。
像這樣的老字號在香港不多,但我在商場上也遇過。有一位朋友家族經營藤器生意,他是第三代傳人,他說藤器工廠工作辛苦,無意入行,也找不到人接手。他是家族中第一代到美國頂尖大學深造,如今在投資公司工作,感到自豪。家族業務由他的叔父勉強維持,雖然不賺錢,只為過日晨,家族擁有整棟大廈,主要收入來自租金。我相信許多同類型的家族生意都是這樣維持。
香港人素來以效率高聞名,試想想,如果你經營那家老字號醬油公司,有降低成本而顧客未必發現的方法,你會否被吸引?你會否希望子女不必像你般辛苦耕耘,舒舒服服做白領?如果你是會計,會否為幫老闆省錢而走捷徑?甚至希望若有問題,會由後來的人承擔?
理論上,沒有利潤的生意,不值得經營。但若所有生意都只追求短期利益,社會將變得千篇一律。
我喜歡逛日本東京銀座區,那\xf9埵野j老商店、潮流商店和國際品牌,新舊並存,豐富多元。如果商店都是全新的,反而單調乏味。
香港銅鑼灣原本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商店和食肆,但自2000年初,國際品牌進駐,以高昂租金將這些小店趕盡殺絕。如今經營環境困難,銅鑼灣隨處可見空置店舖,原本的小店經過一輪洗禮後,已無法回來。
香港曾一度風光,吸引國際品牌進駐,誰知當這些品牌在其他城市亮相時,香港的吸引力便逐漸減弱。原來香港最具特色的還是那些本地店舖,但現在意識到這一點,或許已經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