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舞火龍

經常在大坑出沒的我,每年中秋都不會錯過震撼的民俗盛宴——大坑舞火龍。當長達67公尺的巨龍,渾身插滿萬支香火,在狹窄的街巷中翻騰起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非遺技藝,更是一條舞動的歷史長河,承載著一個社區的集體記憶,也顯現當代年輕人對文化根脈的追尋。

  相傳於1880年,大坑村曾遭瘟疫肆虐,村民夢得菩薩指引,於中秋節以珍珠草紮成火龍,插上香枝,繞村舞動三天,瘟疫果然消退。這場始於驅疫禳災的儀式,自此成為大坑一年一度的傳統。它的核心,是這片土地上人民最樸素的願望:對平安的祈求,對社區的守護。這份源自「悲憫」與「共濟」的初心,讓火龍超越了單純表演,成為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社區儀式。

  對於年輕一代而言,大坑舞火龍提供了一種在數碼時代中稀缺的、真實而震撼的「儀式感」。當手機熒幕主宰我們的目光,親身站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感受香火的熱度、鑼鼓的雷鳴,以及火龍扭動時灑下的星火,是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感官體驗。這種體驗將人們從網絡世界中抽離,重新拉回實體的社群,與身邊的陌生人共同分享一份敬畏與讚歎。

  這項傳統並非博物館\xf9堛瑰R態展品,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面孔及外國人加入紮作、舞動和後勤的隊伍。對他們而言,這不是一項老舊的任務,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他們在汗水和煙火中,找到了身份的認同與歸屬。這條火龍,是他們與祖輩對話的橋樑,也是他們向世界展示香港獨特文化底蘊的名片。大坑舞火龍是一場真正屬於香港的、會呼吸的鄉愁。它提醒我們,在急速變遷的社會\xf9堙A有些根脈需要被緊緊抓住。那條在夜色中熠熠生輝的火龍,不僅驅散了昔日的瘟疫,也在某種程度上,療癒著現代人浮躁而疏離的心靈。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