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交朋友,再影響他人。」——百康仁德醫療集團(Rendr)首席發展官惠華(John Hui)在接受康奈爾大學創業播客採訪時,如此概括自己的創業心得。
從紐約的一家數位醫療創新加速器起步,他先後創立了創新的急救通訊平台 Twiage,以及後來成長為美國最大華人醫療集團之一的 百康仁德。回顧這歷程,他坦言:「創業是一條孤獨而漫長的道路,但唯有堅持,才可能迎來轉機。」
創業之路:以挑戰為驅動
「Twiage 的構想最初誕生於一場醫療創新馬拉松競賽。」惠華回憶道。當時,幾位創新者注意到,救護車與急診室之間的通訊仍依賴落後的無線電對講機,導致醫院常錯失救治先機。在康奈爾大學進行 EMBA 的他,決定將這一構想落地。
2015年,他與兩位合夥人正式成立Twiage,讓急救醫護人員(EMS)能在病患轉運途中,及時將病情資訊傳送至急診團隊,為搶救病患贏得寶貴時間。
隨後幾年,Twiage逐漸被梅奧診所(Mayo Clinic)、耶魯大學紐黑文醫療系統(Yale New Haven Health)及HCA Healthcare等著名醫療機構採用。2024年,Twiage被一家由著名私募基金控股的數位醫療通訊龍頭企業TigerConnect併購,實現了眾多創業者夢寐以求的退出。
華人社區的使命感
然而,惠華並未止步。作為年輕時即移居美國的華人,他親眼見到父母因語言與文化隔閡,在就醫時常遭遇不便。他說:「急診醫師遇到華人病患時往往會格外留意,因為華人通常只有在病情非常嚴重時,不得已才會到醫院看病。」
這意味著華人群體使用公共醫療資源比例偏低,但華人醫師卻沒有獲得合理的醫療資源分配。基於此挑戰與機會,2019年,惠華聯合CityMD創辦人朴俊醫師(Dr.Richard Park)及多位社區知名華人醫師,創立了仁德醫生集團(Rendr)。
這家以服務紐約華人社區為核心的綜合性多專科醫師集團,打破了傳統華人診所小而分散的格局,強調家庭科與專科醫師的協同診療。仁德醫生於2022年與百康醫療合併,成為今日的百康仁德。如今,百康仁德旗下已有250多位醫師與助理醫師,分布在紐約華人聚居區的100多家診所,服務超過20萬華人病患,成為全美最大的華人醫療集團之一。
除Twiage與Rendr外,惠華還共同創立了Trendlytics,專注於AI驅動的醫院營運數據分析與預測。
AI與醫療:謹慎的採用者
談及當前火熱的AI,惠華認為醫療服務產業不會成為最早全面採用AI的行業。他指出:「醫療在吸納創新上步伐緩慢,這既是壞事,也是好事。」
壞處在於推進技術革新緩慢,但好處則是避免因錯誤帶來的巨大法律與社會風險。他認為,AI在臨床病歷文書處理、影像診斷及病理學判讀等領域已經快速發展,但整體而言,醫療行業的許多領域仍將謹慎採納AI。
他鼓勵年輕人多關注醫療健康產業,因為其規模龐大、需求迫切,「如果你還不確定要進入哪個行業,可以留意醫療。」
創業心得:使命感與人脈的力量
在人才能夠招聘上,惠華標準嚴苛,即便是實習生,也需具備正式員工的素質。「我們希望實習生能轉正。」他看重的不僅是能力,更是使命感與抗壓力。他常直接攤開公司面臨的困難,讓候選人自行選擇是否承擔挑戰。這樣,留下的往往是真正有韌性的員工。
對年輕創業者,他強調三大特質:認識自我、毅力、適應力。「光鮮的成功故事只是少數,大部分企業並不順遂。再多堅持一步,可能就會看到轉機。能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大或最強的,而是最能適應的人。」
在價值觀上,他推薦年輕人閱讀卡耐基(Dale Carnegie)的經典著作《如何贏得朋友與影響他人》,並以「先交朋友,再影響他人」作為座右銘。他說:「在AI時代,虛擬化盛行、資訊觸手可及,但真誠的人際互動更為珍貴。」他與朴俊醫師從認識到合作,正是最好的例證。
結語
從Twiage到百康仁德,惠華的創業之路並非坦途。然而,他以堅守初心、勇於探索、回饋社區的精神,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業之路。這對於年輕創業者與華人社群而言,都具有深遠的啟示。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惠華。圖片摘自康奈爾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