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費暫緩︱市民自發減廢回收 環保署:四成半「綠在區區」市民不要積分

政府決定暫緩實施垃圾收費,環境及生態局今日將到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交代詳情。環境保護署副署長(減廢)鄭健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約4成半到「綠在區區」參與回收的市民不要積分,在市民自發減廢回收趨勢明顯形成的情況下,相信不同工具都可幫助本港走向「零廢堆填」,「我們做減廢回收時,既要兼顧民情,政策及措施也要因時制宜。」至於立法規管住宅物業妥善處理回收物的進展,他稱以自願參加《減廢回收約章》方式慢慢推展,往往較立法有效。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減廢)鄭健相信,不同工具都可幫助本港走向「零廢堆填」。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減廢)鄭健相信,不同工具都可幫助本港走向「零廢堆填」。

 

鄭健(中)引述數據指,香港已經成功扭轉垃圾棄置量上升的趨勢。
鄭健(中)引述數據指,香港已經成功扭轉垃圾棄置量上升的趨勢。

 

暫行垃圾收費後,市民「減廢回收」熱情仍穩步上升。
暫行垃圾收費後,市民「減廢回收」熱情仍穩步上升。

 

「綠在區區」去年所收集的回收物,較2023年大增六成。
「綠在區區」去年所收集的回收物,較2023年大增六成。

 

鄭健透露,目前約四成半參與「綠在區區」回收的市民表態「不要積分」。
鄭健透露,目前約四成半參與「綠在區區」回收的市民表態「不要積分」。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到,中期目標是透過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同時把回收率提升至約55%,達致2035年「零廢堆填」。鄭健稱,政府選取的工具要有成本效益,以達致最大的社會效益,「不同工具都可以幫助香港走向(零廢堆填)這個目標。」另近期民調顯示,約7、8成市民不贊成現階段推出垃圾收費;業界也向政府反映不希望急於推出措施。

日均垃圾棄置量少1217公噸

鄭健提及,近年政府減廢回收成績顯著,成功扭轉垃圾棄置量上升趨勢,即使去年年中暫緩垃圾收費,市民減廢回收熱情仍穩步上升。都市固體廢物日均棄置量,由2021年的11,358公噸,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0,141公噸,即日均棄置量已減少1,217公噸;至於回收率由2020年的28%,持續升至去年的34%,「『綠在區區』去年所收集的回收物,較2023年大增6成;今年上半年收集量,亦較去年上半年再增加約兩成。」他續謂,轉廢為能設施I‧PARK1與籌備中的I‧PARK2,每日共可處理9,000公噸廢物,若各界未來十年攜手努力,進一步將每日垃圾棄置量減少多一千多公噸,可望在無需興建第三座轉廢為能設施情況下,在2035年達致「零廢堆填」。

政府業界「拍住做」 減廢成效更好

政府未來循四個方向繼續推動減廢回收,包括多用宣傳教育、持續完善回收網絡、緊密與行業協作,及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鄭健形容,各方向「環環緊扣」,又指現今經濟環境下,政府更注重與業界有更多溝通,共同尋找務實、商界也有意欲推展的措施,「例如接下來的一些生產者責任制 ,他們都覺得很有意義,都幫助到香港減廢回收。所謂會『拍住做』,大家一起攜手去做 ,效果、成效會更好 。」

另外,被問到立法規管住宅物業妥善處理回收物的進展,鄭健表示,政府去年推出《減廢回收約章》,鼓勵私人住宅在處所內提供紙、膠、鐵的回收桶外,還須包括紙包飲品盒和廚餘回收桶,反應非常好,「要求高了這麼多,都依然有這麼多(屋苑)參加,所以我們覺得用自願方法慢慢去推,往往應該比立法方式來得更加有效,市民參與程度 ,屋苑的參與程度也更加高。」

《減廢回收約章》去年6月推出,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年6月發表網誌透露,《約章》推出約一年,已獲900個私人住宅物業響應簽署,覆蓋超過76萬個住戶,包括6成大型私人屋苑。

記者:蕭博禧

攝影:蘇正謙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