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強颱風「樺加沙」周二橫掃香港,創下本港一年內第二個十號風球、以及十號風球懸掛最長時間紀錄,且超強大風力令本港多區水浸,滿目瘡痍。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澳門政府,撰文總結樺加沙打破創下多項氣象記錄,並解構其「雙眼牆結構」如何造成在較遠距離下,仍對附近地區造成強大破壞力。
澳門氣象部門「地球物理氣象局」指,樺加沙以超強颱風姿態來襲,並打破多項氣象記錄,其中包括:打破了氣象局自1968年有記錄以來,首次於同一年內,兩度發出十號風球;距離澳門最遠的十號風球——相距90公里;以及生效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達10.5小時。
此外,回顧十號風球生效期間,澳門各區錄得最大10分鐘平均風速達12級,最高陣風更達14級。此外,熱帶氣旋信號生效期間,整體達八號風球風力或以上時段長達15小時。





地球物理氣象局特別指出,樺加沙的雙眼牆結構,具有助力較遠距離十號風球的特點。
一般而言,發展成熟的熱帶氣旋會出現「風眼」,圍繞風眼的眼牆區域便是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雨的區域。
當熱帶氣旋發展至一定強度時,常會出現眼牆置換的現象,從而產生「雙眼牆結構」。此時其外圍的雨帶會形成新的「外眼牆」,而原來的「內眼牆」則逐漸消失。這個過程中,熱帶氣旋強度會暫時減弱,但當新的眼牆成功發展並取代舊的眼牆時,熱帶氣旋會重新增強。
樺加沙進入南海後,以偏西北偏西方向靠近廣東沿岸,於澳門以南約90公里掠過。雖然並無正面吹襲澳門,但由於樺加沙一直維持「雙眼牆結構」,其「外眼牆」最大風雨區域持續影響澳門,造成持續的12級颶風。
與香港一樣,樺加沙在澳門引發顯著風暴潮,造成大範圍破壞。根據澳門氣象局的說法,樺加沙環流廣闊、強度高、且採取相當接近珠江口的路徑,所造成的風暴增水顯著,加上與天文潮高潮位重疊,風暴潮威脅相當大。最終,樺加沙為澳門帶來大範圍的嚴重水浸,內港一帶最高水浸高度達1.51米,達紅色風暴潮警告級別。
文章最後指,雖然預料樺加沙將逐漸遠離澳門,持續以偏西方向移動,大致趨向廣東西岸,但預料其殘餘雲雨帶仍會為澳門帶來大驟雨及雷暴,市民需要注意暴雨風險。
此外,文章提醒,另一熱帶氣旋「博羅依」本週後期會進入南海,按現時預測大致趨向海南島以南海域,澳門氣象局會密切留意其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