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部以「國家安全」為由解僱多名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的研究人員,這一舉措並非孤例,而是近年來美國政府對外籍學者系統性審查的一部分。從聯邦機構到大學實驗室,「安全至上」的邏輯正逐漸擠壓國際科研合作的生存空間。防範技術洩露的初衷可以理解,但過度政治化的篩查機制或將適得其反,削弱美國長期賴以領先的創新生態。
美國政府對外籍研究人員的擔憂,源於大國競爭背景下對知識產權和尖端技術保護的焦慮,然而這種焦慮正在演變為一種排他性政策。根據《自然》雜誌的統計,美國高等院校的外籍博士後申請拒簽率較五年前翻倍,其中涉及生物、人工智能等敏感領域的研究者受影響尤甚。農業部此次行動,不過是這一趨勢在行政體系內的延伸。
問題在於,這種「一刀切」的防範模式忽視了科研發展的基本規律。現代重大科學突破往往依賴跨國協作與多元文化視角。以農業領域為例,作物基因改良、氣候變化應對等研究亟需全球資料共用和跨地域實驗。若因國籍標籤而將優秀學者拒之門外,美國不僅可能錯失關鍵技術突破的機遇,還會加速推動科研人才流向更開放的國家。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對學術環境的侵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數據顯示,外國出生科學家佔美國理工科博士勞動力的42%。如果未來外籍研究者因政策不確定性而卻步,美國實驗室將面臨人才斷層。麻省理工學院早在2019年已因聯邦調查壓力終止與華為等企業的合作,結果相關領域的研究資金和項目進度雙雙受挫。接下來類似的「自我封閉」要是成為常態,美國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優勢恐怕難以維持。
此外,這種氛圍還可能助長種族偏見。華裔科學家群體近年屢屢遭受「間諜」指控,但司法部「中國行動計劃」的多起案件,最終都因證據不足撤訴。這種污名化不僅損害個人權益,更讓國際學者對赴美工作產生疑慮。科學無國界,但政治化的審查,正在人為製造藩籬。
國家安全與學術開放並非零和博弈。美國政府要做的是摒棄簡單化的「敵國歸類」,轉而建立透明、精准的風險評估機制。例如借鑒德國「科學自由條款」,對民用基礎研究與企業軍事技術合作加以區分;或著完善現有簽證篩選程式,避免背景審查淪為政治工具。
歷史經驗表明,美國的科技霸權地位恰恰得益於其包容性。二戰後的「迴紋針計劃」吸納德國科學家,阿波羅登月工程匯聚了全球精英,農業部的許多突破亦來自國際團隊合作。如果讓「堡壘心態」壓倒「燈塔精神」,美國失去的或許不僅是幾名研究人員,更是維繫其創新能力的核心土壤。
在全球科研競賽日趨激烈的今天,封閉與猜忌絕非制勝之道。真正的安全,源於在開放中保持警惕,而非在恐懼中自我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