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虎媽戰歌》作者蔡美兒(Amy Chua)近日同三位姐妹一同慶祝她的母親89歲生日。出生於移民家庭,蔡美兒對華人移民如何在美國成功有她自己獨到的看法。
蔡美兒曾經到麻州威斯頓(Weston)鎮的威斯頓學院出席美國東亞圖書館開幕典禮,並發表主題演講。她以自身的成長與職業歷程為例,深入闡述了華人如何在異國社會中找到「成功之路」,贏得現場熱烈掌聲。蔡美兒還為購買她的新書《金門》的讀者簽名留念。
從「局外人」到「比較優勢」
蔡美兒開場即自嘲「自己一生都像是局外人」。她回顧從小作為亞裔孩子在美國成長的經歷——奇怪的口音、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周圍缺乏同族的孤獨感——這些因素都讓她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然而,正是這種「局外人」的身份,最終成為她觀察世界的獨特角度,也奠定了她日後成為學者與作家的基礎。
「我所寫的每一本書,無論是關於外交政策的專著、《虎媽戰歌》回憶錄,還是最新的歷史小說,其實都源自於這種局外人的視角。」她說。蔡美兒強調,亞裔在美國的挑戰在於往往被視為「外來者」,但只要能將這種處境轉化為比較優勢,就能在眾多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談及成功的要素,蔡美兒直言:「我的經歷其實是一連串的災難、錯誤與拒絕。」她在年輕時曾遭遇百次求職拒絕,其中包括耶魯法學院的「最屈辱面試」。然而,她相信「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她告訴學生和女兒們:那些看似世界末日的失敗,往往正是人生轉折點,只是需要時間去驗證。
她分享道,正是這些挫敗讓她磨練出超越天賦的毅力。雖然自認不是最聰明的學生,但她總能靠持續努力勝過同儕。這種以勤補拙的精神,正是典型的華人成功模式,也反映在無數移民家庭的奮鬥故事中。
嚴格家教與叛逆啟發
蔡美兒的家庭背景同樣塑造了她的性格與價值觀。父母作為來自菲律賓的華裔移民,初到美國時一無所有,甚至在波士頓的寒冬裡付不起暖氣費。父母的嚴格教育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考試得99分時,母親會嚴肅追問「那一分去哪裡了?」在限制社交的環境中,她成為圖書館的常客,養成了終生愛閱讀的習慣。
然而,她的父親同時又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叛逆者。他沒有兒子,便把蔡美兒當「兒子」養大,帶她一起抓螃蟹、砍柴、露營,甚至建造泳池。他還經常告訴她:「要成為奇點,發明你自己的領域。」這種既嚴格又自由的雙重啟發,使她既能承受高壓,又勇於創新突破。
演講中,蔡美兒特別講述了自己職業道路上最關鍵的挫折。她曾因研究「市場與族裔之間的關係」而在面試時語塞,被耶魯拒絕。然而,一位學者的點撥讓她意識到,這正是她獨特的研究興趣。她立即修訂文章,最終發表於《哥倫比亞法律評論》,打開了學術突破的契機。
「當我告訴父親自己被一百次拒絕時,他反而笑著說:‘才一百次?怎麼可以就放棄?’」蔡美兒說。最終,她在布法羅與杜克大學找到機會,並以研究全球少數族裔與市場的議題脫穎而出。七年後,曾拒絕她的耶魯終於向她伸出橄欖枝,聘任她為教授。
華人移民的比較優勢
蔡美兒的學術突破之一,是提出「市場主導型少數族裔」(market dominant minority)的概念。她指出,菲律賓僅1%人口的華裔,卻掌握超過六成經濟資源。這一現象在東南亞、非洲乃至全球都存在。
她認為,這種模式的背後,正體現了華人移民的特質:勤奮、務實、重視教育,以及靈活運用資源的能力。這些特質雖然常讓華人顯得格格不入,但同時構成了他們在全球市場中的比較優勢。「不要害怕你是局外人,正因為與眾不同,你才有機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她對現場年輕觀眾叮嚀。
《虎媽戰歌》的出版曾引發巨大爭議,但蔡美兒在演講中澄清,那本書不是育兒指南,而是她面臨家庭危機時的自我書寫。她希望外界看到,嚴格家教的背後,不只是對成績的追求,更是文化傳承與家庭價值觀的延續。
她還提及最新出版的歷史懸疑小說《金門》(The Golden Gate),將華人歷史與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巧妙結合。她說,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提醒讀者:亞裔的故事,應當在美國主流敘事中被看見、被理解。
在演講結尾,蔡美兒總結了「華人成功之路」的核心,包括堅韌不拔:把挫折當作養分,將拒絕化為力量;工作倫理與毅力:靠勤奮戰勝天賦,持續努力最終勝出;局外人視角:將格格不入的經歷轉化為獨特的比較優勢;文化傳承:嚴格教育與家庭價值觀,塑造了持續奮鬥的精神;敢於突破:不隨波逐流,勇於創造新的領域。
這場演講,不僅讓現場觀眾更深入理解了她的個人故事與思想,也啟發了許多亞裔青年思考:如何在美國這片多元土地上,開創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左起)蔡美兒為吳皓醫生夫婦在她的新書《金門》上簽名。

蔡美兒在東亞圖書館發表精彩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