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推行共居宿舍  有助改善女性無家者壓力及心理健康

女性無家者比例持續上升,據2021年的全港普查資料顯示,由2014年的43名升至246名;近兩年,男、女性無家者比例亦由8比2增至約7比3。現時社會缺乏針對女性無家者的支援服務,為此,同路舍進行長達兩年半的「女性無家者特別關顧及共居試驗計劃」,並聯同樹仁大學進行一年半的追蹤研究,今(22日)發布計劃成果。

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表示,由於不少女性無家者未能進入無家者宿舍,更有部份輕微、中度至嚴重精神健康問題的女性無家者,不符合支援門檻,令她們求助無門。機構希望藉着共居宿舍,除了提供安居之所,讓她們學習與人相處;亦配備護理員進行心理輔導,「日間她們可以自己安排生活,護理員會安排小組活動,晚上亦有護理員留在宿舍,因為很多時她們會失眠,需要人開解。」

心理健康和自我價值顯著改善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林嫣紅指出,是次研究,調查了47名女性無家者,發現她們在共居後,心理健康和自我價值有顯著改善,其中壓力水平及創傷後遺症狀評分均下降超過5成,抑鬱程度評分亦下降超過4成。可見,女性無家者共居宿舍能顯著改善心理健康。

吳兆康呼籲社會提倡共居試驗計劃,並投放資源。何姵妤攝
吳兆康呼籲社會提倡共居試驗計劃,並投放資源。何姵妤攝

 

林嫣紅指出,發現她們在共居後,心理健康和自我價值有顯著改善。何姵妤攝
林嫣紅指出,發現她們在共居後,心理健康和自我價值有顯著改善。何姵妤攝

 

Angel形容參加後變化很大,除性格上更有耐性、更包容別人外,生活也有很大改變。何姵妤攝
Angel形容參加後變化很大,除性格上更有耐性、更包容別人外,生活也有很大改變。何姵妤攝

 

Angel指,自從共居後,我們一起買餸煮飯,分工合作,才真正感受到樂趣。同路舍提供圖片
Angel指,自從共居後,我們一起買餸煮飯,分工合作,才真正感受到樂趣。同路舍提供圖片

 

平時大家會一起慶祝生日。同路舍提供圖片
平時大家會一起慶祝生日。同路舍提供圖片

 

Angel指,自從共居後,我們一起買餸煮飯,分工合作,才真正感受到樂趣。同路舍提供圖片
Angel指,自從共居後,我們一起買餸煮飯,分工合作,才真正感受到樂趣。同路舍提供圖片

 

參加形容共居後感受到樂趣

曾是無家者的Angel於2023年參加該計劃,與另三位女性無家者,居住在約600呎的三房單位,2人一房,並共用客廳、廚房和廁所。她形容參加後變化很大,除性格上更有耐性、更包容別人外,生活也有很大改變,「以前我不喜歡煮飯,自從共居後,我們一起買餸煮飯,分工合作,才真正感受到樂趣。平時大家會一起慶祝生日,一年吃了數次蛋糕,這裏令我變得很開心。最近我亦有主動聯絡媽媽,得知她生病了,很希望之後可以多些去見她。」

Angel自2022年與家人爭執後離家出走,棲身在隧道底下約半年,「看到很多不想看的,附近很多男性,他們一轉身、對住牆壁,就直接小便,不會遮掩。」以前做飲食業的她,露宿後亦面對失業,因為怕被偷東西,不敢長時間離開,「一走開就會不見東西,試過遺失手機、身份證等。」

等待搬入過渡性房屋冀能夠獨立生活

現時Angel更成為同路舍的社區助理,負責協助預備和派發物資,亦在咖啡廳學習沖咖啡和製作三文治,以準備投入社會。她正等待搬入過渡性房屋,希望能夠獨立生活,「雖然離開了共居,但我不會離開同路舍。」

籲社會投放資源提倡共居試驗計劃

吳兆康呼籲社會提倡共居試驗計劃,並投放資源,亦要制定政策保障女性無家者權益,推動社會教育與宣導。他續稱,機構會將計劃概念延伸至其他住宿計劃,日後更會開展第二期共居計劃,令更多女性無家者能夠參與。

記者:何姵妤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