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光緒三十一年

于家山 穆爾帕克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歲在乙巳。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廢止科舉,慈禧太后頒詔准奏,千年科舉制度至此終結。同年,協和醫學院開始自主招生,舞弊之風隨之暗起。寒門學子本已狹窄的上升之階,由此裂開第一道縫隙。

一百二十年後的又一個乙巳年(2025 年),協和「四加四」醫學博士項目醜聞曝光,教育公平的天平再度傾斜。歷史在蛇年驚人地重現,彷彿命運布下的輪迴迷局。

乙巳年的科舉:千年文脈與公平之殤

自隋唐至晚清,科舉制度綿延一千三百餘載,堪稱世界上最系統、最持久的英才遴選機制。糊名、謄錄、鎖院等防弊之法,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僅是寒士的理想,更為無數人鋪就現實階梯。

雍正十二年,俞鴻圖因妾室洩題遭腰斬;光緒十九年,魯迅祖父周福清因科場行賄鋃鐺入獄,家道由此衰敗。封建王朝對科場舞弊的嚴酷懲治,恰是對制度公平的堅決捍衛。西方亦曾借鑑此制,英國東印度公司引入科舉式考試,歐美官僚體系由此汲取東方智慧。

然而 1905 年廢科舉,不僅廢掉了選才之道,也斬斷了寒門之路。隨之而來的,是鄉紳階層的瓦解與鄉村秩序的崩壞。豪強劣紳橫行鄉里,土地革命烽火燎原。僅隔兩代人,中國便迎來劇烈的社會巨變。歷史的殷鑑昭示:寒門若失其路,天下終無寧日。

高考:最後的公平防線

1977 年,鄧小平力主恢復高考,億萬寒門子弟重獲晉身之階。這一制度延續了科舉的精神:試紙之上,唯分是取。無數平民家庭因此改寫命運,子女成為醫生、教師、工程師,家族迎來新的可能。

但近年種種新渠道——自主招生、特長加分、保送遴選——原本是因材施教的良法,卻逐漸異化為權貴捷徑。教育資源「世襲化」的隱憂日益凸顯。

協和「四加四」醫學博士項目的董襲瑩事件,將這種隱憂推至公眾視野。調查結果顯示,其學歷造假、論文抄襲事實確鑿,最終僅以撤銷學位資格、相關責任人行政處分收場。如此輕描淡寫的懲處,引發社會嘩然。網民疾呼:「若在科舉時代,當判腰斬之刑;而今不過撤銷資格、停職檢查?」

民意的洶湧與焦慮

這起事件不僅是教育腐敗的縮影,更在網絡上掀起滔天巨浪。百萬網民的評論潮中,有憤怒,有諷刺,也有深深的無力感。諷刺漫畫廣泛流傳:病榻上的患者、手術台上的醫生和護士皆「憑關係」上崗,唯獨病毒「憑實力」入侵——辛辣揭示社會對特權氾濫的恐懼。

公眾普遍認為,此類懲處「未足形成震懾」。更令人憂慮的是:如果連頂尖學府都如此兒戲,普通機構又當如何? 醫療與教育的公信力,本是社會最不可動搖的基石,如今卻因一樁舞弊案件蒙上陰影。寒門學子心中的希望,也隨之搖搖欲墜。

公平安在?

昔日科舉,舞弊者輕則流放,重則斬首;今日教育,往往止於資格取消、停職檢查。制度的失守,正侵蝕著寒門唯一的上升通道。若教育成為資本與權力的角鬥場,社會的裂痕將愈加難以彌合。

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實則廢公平。二十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四十四年後,舊中國土崩瓦解。今日之中國,站在新的乙巳年關口,寒門之路再遇阻塞,歷史是否又在循環?

歷史的回聲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寫下殷鑑:制度若喪失公平,社會必將陷入巨變。董襲瑩事件的處理,已成 2025 年乙巳年的沉重註腳。

歷史車輪不會因縱容而停轉。寒門若無階梯,社會裂痕必然加深。答案仍繫於執政者的抉擇,而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然不多。

歷史不會因遺忘而寬恕,制度不會因沉默而自癒。公平,是一個社會最堅固的脊樑。若這一脊樑斷裂,文明將付出沉重代價。

於是我們不得不追問:我們是否正在「重回光緒三十一年」?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