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以色列橫行的另一原因

余非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本文仍然跟進加沙的情況。主要是希望弄明白為何以色列負擔得起多線開戰?背後實力何在?秘訣何在?這是我最想知道的,以下分享觀察。

早前曾談及美國拒發簽證予巴勒斯坦政府的人員,令阿巴斯不可以出席9月份的聯合國大會。而9月份這次大會是很窩囊的歐洲國家在不制裁以色列之下,用承認巴勒斯坦國家地位來回應歐洲澎湃的反種族滅絕民意。

關於正式承認巴勒斯坦是國家,令其在聯合國有會籍,甚至重推兩國方案這些做法,我認為別說短期,中期也對局勢無濟於事。很明顯,即使巴勒斯坦被認定為國家,有領土主權,將來如果以色列照樣入侵加沙或西岸,聯合國也不會、沒有能力出兵介入。其中一個渺茫的可能性,就是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保護加沙或西岸。但是,屆時有哪些國家會出兵參與組建維和部隊呢?我存疑。

以下是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件事的最新發展。在明知道9月要召開聯合國大會之下,以色列仍然在國內通過接管加沙的軍事方案。9月7日的訊息是以色列一再向北加沙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加沙人南遷汗尤尼斯(以色列早前才剛炸過汗尤尼斯)。以色列發最後通牒之同時,於9月5及6日連續兩天對北加沙的加沙城進行空襲,9月6日直接炸毀了一棟15層高的大樓。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Israel Katz)用充滿挑釁的態度在社交媒體發放了15層高大樓被炸毀的短視頻,並上書:「我們會繼續」。

以色列的囂張挑釁不止此,面對歐洲部份國家要承認巴勒斯坦國這行動,由9月4日開始,美國和以色列接連向部份歐洲國家發出威脅。9月5日,以色列副外長哈斯克爾女士表示,如果法國真的承認巴勒斯坦國,以色列會關閉法國駐耶路撒冷總領館,這個方案「已經擺在總理內塔尼亞胡案頭」。這位以色列副外長還警告,如果不關閉總領館,就可能沒收法國在以色列的財產。

同日,9月4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宣稱,承認巴勒斯坦國將惹出「大麻煩」。大家且注意上述新聞的強弱關係——現在不是歐洲國家打算制裁進行種族滅絕的以色列;反過來,是做了被國際社會譴責的大壞事的以色列,聲稱要沒收反對他們的國家的財產?!失去道德理據的以色列,反而惡形惡相地去對阻止他行惡的國家進行實質恐嚇。相對於只敢以及只能在安理會冷氣間內「強烈譴責」以色列的眾多國家,大家認為哪一方掌握和擁有實力?

為何以色列可以如此兇悍?為何以色列可以同時應付幾條戰線?背後存在哪方面的實力?美國在軍事上撐以色列是眾所周知的,以下談比較少人提及的另一面。

在我們不為意之下,原來以色列打加沙戰爭這兩年來,股票市場長升長有。以特拉維夫TA-35指數為例,在剛過去那半年,以色列股市上漲了23%,漲幅高過美國S&P 500指數的10%。

綜合一些投資分析的智庫文章,以及VIX「恐慌指數」之父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加萊(Dan Galai)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分析。沒錯,打仗令以色列GDP下降——如果單看這一面,以色列今年第二季GDP確是下跌了。季度調整後下跌 3.5%,低於市場原本預期的會有輕微升幅。季度GDP下跌,確是涉及戰爭因素,在跟伊朗開戰那12 天,人們沒法上班、貨物沒法出口,生產鏈幾乎停頓,於是GDP下降。不過,原來這種下降被視為是短暫的,而且不是結構性下降,沒有傷及以色列經濟的根本。根據以色列方面的大學和商業非謀利組織所做的、最新的經濟調查反映,高科技是以色列經濟的核心支柱,貢獻GDP的19%,佔56% 出口,以及超過 25% 的稅收來自高科技產業。而如此重要的產業,只僱用10% 勞動力——即是哪怕以色列人被徵兵去打仗,又或者以色列人口根本不算多,通通不是問題。該研究指出,以色列經濟近兩年也沒有下降,尤其是2024 年,高科技產業有不錯的進賬,令經濟從原本預測會有10%赤字,翻轉為3%預算盈餘。讀這種角度的資料令我有莫大的啟發。要檢視一個國家的強弱勢,軍事之外要看經濟;而經濟原來除了看GDP,還可以看股市。

VIX「恐慌指數」之父加萊表示,GDP反映的衰退是統計學上的衰退,而以色列股市近兩年仍然攀升,提供了另一種訊號──就是投資者不但認為當前GDP跌不代表長期衰退,甚至相信經濟會在第三季恢復動力。加萊說,以色列央行針對 2025 年GDP增長率的預測雖然從 4%下調至 3.3%,但仍然是正成長。

這個發現令我啟發良多,也令我用這個方法去檢視其他國家。終於明白為何以色列同時打哈瑪斯、真主黨、甚至伊朗都綽綽有餘,原來是因為經濟強勁。我也弄明白為何以色列的民憤未能逼內塔尼亞胡下台——因為以色列國內已有很多場大型示威抗議。原來關鍵在股市,股市升,為以色列人帶來財富效應。於是戰爭影響到的實體經濟損失,會因個人財富的上升得到補償,於是整個國家民怨大不到那裡去,因為大家也賺到快錢。

此外,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幾乎不受戰事影響。高科技產品、技術轉讓上的生意往來不需要依靠真正的物流,可能不少交易也只需在網上進行。所以以色列的高科技出口在打仗的兩年間仍然很穩健。不只如此,部分涉及安全的高科技,在亂世中其需求甚至反而有所增加。弄明白當中的道理,愈發覺得世界不公平。只可惜不公平是客觀事實。

因此,8月22日前後,荷蘭外交部長要求制裁以色列是極對的做法,可以直擊以色列的痛點。可惜荷蘭內閣沒通過制裁,他也憤而請辭。無論如何,要再為荷蘭這位提出要制裁以色列的外交官維爾德坎普點讚!他做了歐美國家應該做而沒做的事。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