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戰後的百年樹人

王宇宏 新澤西洲

紀念抗戰80週年紀念日,九三軍人節展示的軍容壯盛、士氣高昂和先進武器裝備令全球華人士氣振奮。這些成就除了緬懷當年奮勇犧牲慷慨負義的將士們,千萬不要忘記在文化及教育戰場上文人們的努力如教育部長陳立夫、顧毓琇、朱家驊,西南聯大的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等、學術界的胡適、羅家倫、傅斯年等。

抗戰時的教育在財政拮据軍事開支大增下,面臨巨大挑戰,但中國政府在蔣委員長及行政院長孔祥熙和最高決策支持下,仍然努力維持並擴展教育體系。在戰火蔓延的情況下,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被迫遷徙,但仍致力於教育的傳承和發展。其中,國立中學的設立和發展、大學的西遷以及各種教育機構的努力,都是這段時期教育的亮點。

主要發展面向

國立中學的設立與擴充:

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為了安置從淪陷區流亡到後方的中學生,設立了大量國立中學。 這些學校不僅收容學生,也提供教師就業機會,並維持了教育質量。

大學西遷:

許多大學被迫遷往西南地區,例如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共同組成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學和學術研究。

教育機構的努力:

除了國立學校,許多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和教會也積極開辦學校,提供教育機會。 同時,各種教育展覽、巡迴演講等活動也為教育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貢獻。

教育內容的調整:

許多學校將課程內容調整為更符合戰時需求,例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軍事訓練等。

教育經費的投入:

儘管國力有限,國民政府仍將教育經費列為僅次於軍費的第二大開支,顯示了對教育的重視。

面臨的挑戰有

經費短缺:師資流失,教學設備不足、

學生流失、教學環境惡劣:許多學校被迫遷往偏遠地區,教學環境簡陋。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教育界在抗戰期間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努力維持和發展教育事業,高等教育共計109所,這些極少數的人才精英為抗戰勝利和戰後重建奠定了基礎。

彈道專家錢學森認為「兩彈一星」成就不是新中國憑空出現,而是延續了抗戰時代堅持教育、培養人才的努力。他認為除了俞大維,還有幾位在抗戰艱難時期仍堅持科學教育的人物應該被銘記。在他口中,值得特別感謝還有翁文灝、梅貽琦、竺可楨這樣的教育家與科學家。

當今大規模 STEM 教育:中國培養了全球最多的工程師與理工科博士,每年畢業數以百萬計理工人才,中國高尖端科技及國防軍事武器的蓬勃發展進步,在今年九三閱兵當中充分展現的成果,和這些人當年的努力也密不可分,特別在當今在硬體國防科技提升之時,格外珍惜其背後遠見軟實力的成果。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