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詠強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相反,在相同的層面上,日本卻在扭曲歷史教育與教科書篡改,淡化侵略實質,文部科學省審定通過的教科書將侵華戰爭稱為「進入華北」,將「三光政策」篡改為「因抗日運動被迫治安維穩」,並質疑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甚至刪除「侵略」表述。
社會輿論長期聚焦廣島、長崎核爆的「受害經歷」,影視作品渲染悲情,卻極少提及日本在亞洲的殖民暴行,通過受害者敘事掩蓋加害責任,導致年輕一代對軍國主義加害史認知模糊。
為求合理化軍事擴張與「正常化」訴求,日本突破和平憲法約束,解禁集體自衛權:2014年安倍內閣通過憲法解釋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為海外動武鋪路。渲染威脅論助推擴軍:日本以「中國軍事擴張」、「俄羅斯威脅」為由,將防衛預算增至GDP的2%,2025年《防衛白皮書》宣稱發展「防區外打擊能力」(即進攻性導彈),美國向日本出售「戰斧」巡航導彈,並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推動跨領域聯合作戰能力。並向小學發放兒童版《防衛白皮書》,試圖塑造民意支持強軍。
總結:日本未完成的切割軍國主義
德國的懺悔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法律強制-道德內化-國家認同」的長期過程,正如默克爾所言:「德國被世界重新接納,因我們徹底與過去決裂–而鄰國的寬容同樣不可或缺」。這種將歷史責任嵌入國家基因的做法,成為戰後德國「和平崛起」的合法性根基,也反映出日本處理歷史責任的錯誤。
日本歷史定性模糊化,官方長期使用「那場戰爭」、「太平洋戰爭」等中性術語,拒絕明確使用「侵略戰爭」表述,反映其回避歷史定性的意圖,也沒有明確地清算軍國主義,否認侵略史實。日本在歷史認知、教育政策、軍事動向三方面均存在否定軍國主義罪行的傾向,右翼勢力主導的修正主義史觀與擴軍實踐已對地區和平構成現實威脅。美國同樣需要為日本的錯誤方向負責,為求霸權利益,甚至為取得化學武器和細菌戰的果實,甚至不惜放過兇殘狠毒的日本731部隊,為世界和平、穩定和公義埋下地雷,將世界指向一個錯誤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