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霸權 二戰遺毒(上)

霍詠強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二戰失敗後,德國和日本在重整行動上為何南轅北轍?問題來源是美國態度和具體行動。尤其是這是出終追逐霸權利益的選擇,所以今天會發現「遺毒」正在危害世界的公平與正義,在面對俄烏衝突和加沙種族滅絕的差異,同樣發生。

德國處於美蘇的夾縫當中,而日本卻在美國操控下,軍國主義奪來的收穫成為美國霸權的戰利品。

德國對二戰罪行的承認與反思,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歷史責任典範。其過程不僅包含政治領袖的多次公開懺悔,更通過法律、教育、賠償等多維度行動形成系統性「記憶文化」,成為戰後德國重建國際信任的核心基石。

但是,德國從認罪與反思的核心關鍵,是納粹和法西斯主義在德國被徹底移除,之後又在北約和華沙硬生生地割裂為東西德,雖然納粹思維在這幾年的極右民粹趁機崛起,但在德國也稱得上斬草除根,但在日本,卻完全不是這回事。

一、政治領袖持續的國家公開道歉與象徵行動

司法清算與禁絕納粹意識形態:東、西德至1965年共審判約1.9萬名納粹罪犯。1994年訂立《反納粹與反刑事犯罪法》,嚴禁納粹標誌、口號及大屠殺否認言論,違者可判3-5年徒刑。

1949年聯邦德國首任總統豪斯公開譴責納粹屠殺是「全體德國人的恥辱」,奠定認罪基調。1970年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下跪,「華沙之跪」成為德國懺悔的全球象徵。他稱:「面對百萬受害者,語言蒼白,只能以沉默的姿態請求寬恕」。

1985年,魏茨澤克將5月8日納粹投降日重新定義為「解放日」,強調德國人從納粹暴政中獲得新生。赫爾佐克(1994年)、施羅德(2005年)、施泰因邁爾(2019年)等多次在波蘭、俄羅斯等受害國懺悔,稱德國對戰爭「負全部責任」,並「請求寬恕」。

近年來,關鍵紀念時刻仍然保持明確的態度:2019年二戰爆發80周年,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華沙表示:「我赤腳站在這裡,以德國的名義請求波蘭寬恕歷史罪行」。2020年集中營解放75周年,德國總統再次承認「德國罪行累累」,否定歷史修正主義。

日本在對待二戰軍國主義歷史問題上表現出明顯的淡化:一方面官方只有道歉而沒有反省、更不曾認罪,右翼勢力長期系統性地否認、淡化侵略罪行,近年來更有頻繁的軍事動作,引發國際社會質疑日本是否真正與軍國主義切割,導致和德國完全不同的走向,當中的關鍵是美國行動。

1957年,為了打開外交局面,剛晉身日本首相的岸信介在出訪緬甸時對該國表示:「我們對在戰爭中給緬甸人民造成的傷害深表抱歉。」但這次道歉從人到言語都充滿迷惑性,岸信介本身就是二戰其中一名甲級戰犯。

二戰後同盟國對戰犯做了規定,分為甲、乙、丙三級,其中甲級戰犯是侵略戰爭中的元兇罪魁。1946年盟軍組織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甲級戰犯進行了公開審判,東京審判宣判了28人後,由於政治形勢變化,駐日盟軍司令麥克阿瑟下達「戰犯假釋」命令,1948年釋放岸信介等19名甲級戰犯,到1958年所有未服滿刑期的戰犯都得到了赦免。由於美國的包庇,原計劃審判的第二批、第三批日本甲級戰犯結果全部被釋放。

當中在二戰期間被稱為「滿州五巨頭」之一的岸信介,就在1955年擔任新成立的自民黨幹事長,1956年任外務大臣,並在1957年署理總理大臣,成為在戰爭期間與戰後從未離開日本政治權力中樞的政壇人物,亦成為自民黨最具權勢的政治人物。

岸信介被軍事法庭調查長達3年半,但卻未被起訴,並且在1948年,東條英機等七名甲級戰犯被處決絞的翌日獲釋。有說法稱,岸信介同意和美國政府合作換取了無罪釋放。在之後公開的中央情報局文件中顯示,他的釋放是因為他能幫助美國打壓日本的左派勢力,和他反共與親美的強烈傾向,是「創造一個服從美國的日本」的最佳人選。

日本同時出現了所謂「史實傳播協會」等組織,有計劃地否定南京大屠殺、強徵「慰安婦」等暴行,聲稱慰安婦是「收入豐厚的妓女」,並辯稱二戰是「對歐美殖民的解放行動」。這類團體通過翻譯英文著作向海外傳播修正主義史觀,並與部分保守議員合作,在歐美阻撓設立慰安婦紀念碑。

政客持續供奉包括14名甲級戰犯的參拜靖國神社,就連最基本把戰犯移走的要求,都置若罔聞。2025年8月15日戰敗80周年當天,包括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在內的多名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首相石破茂雖未親往,但以自民黨總裁名義供奉祭祀費。此類行為是對侵略歷史的公然美化,也代表著日本從未否定侵略思維。

近年來,更出現一股學術界的歪風,把日本描述為二戰的受害方,右翼學者「斷章取義、忽略證據」的扭曲方式重構歷史,將日本塑造為「外國陰謀的受害者」,例如強調原子彈攻擊是「戰爭罪行」,卻迴避日本發動侵略的根源。

二、在思想和教育系統的制度性反思

德國在思想和教育系統上作出明確的制度性反思,一、教育體系嵌入歷史責任:學校歷史課重點分析納粹獨裁根源,如柏林州教學大綱要求9年級課程必須涵蓋「納粹如何走向滅絕猶太人之路」。集中營遺址(如達豪、布痕瓦爾德)改為紀念館,2005年在柏林市中心建立「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強制公眾直面歷史。二、領土爭議的徹底終結:承認奧得-尼斯河為德波永久邊界,宣布1938年《慕尼黑協定》無效,放棄一切領土要求。1990年德國統一後重申「對鄰國無領土聲索」,消除地緣政治隱患。三、巨額戰爭賠款與受害者補償:根據1952年《波恩條約》,德國政府與企業(如使用強制勞工的西門子、大眾)共同賠償。至2007年累計支付約640億歐元,覆蓋猶太人、強制勞工等多類受害者。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