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了東主退休與疫情低谷後,三藩市華埠最具代表性中餐館之一的三和粥粉麵(Sam Wo),停業危機已經結束,將於本周五(5日)重新開業,為其116年歷史寫下新篇章。
今年1月,掌勺逾四十年的三和傳人何老闆(David Ho)宣布退休,位於企李街(Clay St.)713號的三和粥粉麵,股東間一度爭論是否就此結束營運,最終,一批在華埠成長的老顧客與支持者力挽狂瀾,組成新經營團隊。
曾於2015年協助三和在企李街重開的投資人李德志(Steven Lee),這次再度扮演關鍵角色。他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過程一波三折:「我們一度考慮出售餐館,但許多買家只願意出低價,完全不理解三和的歷史價值。他們不是在華埠長大的,沒有情感連結。我不想隨便把它交出去。」
李德志透露,原本曾與一位紐約名廚洽談,但最後破局,令尋覓過程延長數月。最終,他找到老友楊燈華(Ming Duong)及其表兄宋志龍(Norris Song)加盟。兩人均自小在華埠長大,如今成為拯救三和的重要力量。
李德志說:「他們不但有資源,也有在灣區經營餐館的經驗。他們能幫我們組建團隊,透過大量採購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三和對華埠的意義。」
三和將保留經典菜單,如生滾粥、雲吞麵與手工腸粉,並由何老闆親自訓練新廚師,傳授獨門技藝。同時,新團隊也帶來點心元素,包括流沙包、蝦餃、燒賣等,力圖吸引年輕一代顧客。
李德志表示:「老一輩顧客漸漸老去,很多新移民又嫌味道太清淡。因此我們希望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加點新意,讓年輕人也願意走進來。」他補充說,何老闆目前以顧問身份參與,專注於傳授「三和招牌菜」,而新菜色則由楊、宋團隊引進。這種「新舊結合」的策略,既守住歷史根基,也呼應新世代口味。
除了菜單調整,餐館也進行小幅更新,包括添置點心蒸櫃、更換茶壺與玻璃器皿,並由楊燈華的太太負責培訓員工,提升服務水平。外觀與格局則大致維持原貌,以保留顧客熟悉的氛圍。
李德志笑言:「一切都變得乾淨、清新,但核心精神不變。」
三和將於每日上午11時至晚上9時營業,並計劃在營運穩定後於周末延長宵夜時段,重拾昔日「夜歸人的食堂」定位。楊燈華補充說,華埠有許多酒吧與夜生活,工人下班後可來這裡吃宵夜,讓三和再次成為社區的聚腳點。
談到承擔重任的原因,楊燈華說:「我在華埠長大,深知老字號對社區的重要性。『三和』兩字更是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這樣一家意義重大的餐館,絕不能就此結業。它承載的正是華埠的歷史。」
「這是我們第二次把三和從危機中救回來。」李德志說,「這不只是餐館的延續,更是華埠社區對傳統飲食珍視的象徵。我們要把這種味道和精神延續下去,傳給新一代。」本報記者蘇婕雅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