鍍金風格與權力敘事重塑

鍍金小天使雕像從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空運至白宮門楣,壁爐架上陳列著七件金色文物,連電視遙控器也裹上金箔。特朗普重返白宮後,一場以黃金為主色調的裝飾風格席捲了美國最高權力殿堂。短短幾個月,這間象徵總統權威的房間被改造成「黃金展廳」——天花板鑲上金邊收口,鎏金鏡子掛牆上,大理石邊桌由鍍金鷹雕托起,總統肖像被塞入20幅描金畫框中。

對特朗普而言,改造白宮不僅是個人審美偏好的體現,還是一種政治符號的強化。他一直以來都是與奢華、財富緊密相連,他總是試圖將自己的風格深深烙在每一個涉足的地方。這種鮮明的風格,成了他區別於其他政治人物的標誌,也有助於鞏固支持者心中的形象。

對金屬光澤的迷戀在其事業中一脈相承:特朗普大廈的拋光銅飾、華盛頓老郵局改造酒店鑲嵌的24K金玻璃,直至海湖莊園增建的鍍金宴會廳。俄羅斯冬宮之旅成為特朗普審美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目睹沙皇宮殿的金箔穹頂與鏡廳陣列,他頓悟「金與鏡越多越好」。

與歷任總統通過藝術品傳遞執政理念不同,特朗普的改造呈現符號堆疊的特徵。他親自篩選白宮藏品目錄,將畫像數量從拜登時期的6幅激增至20幅,密集覆蓋每寸牆面。華盛頓持劍像、林肯沉思像與巨幅列根肖像構成「強人總統」譜系,邱吉爾半身像的回歸更強化對鐵腕領袖的崇拜。

鍍金框架中的政治密碼耐人尋味。波爾克的畫像懸掛在顯眼位置,呼應了特朗普提及「拿下格陵蘭島」、「接管加沙」的領土野心。將「墨西哥灣」標為「美國灣」的地圖與《獨立宣言》副本並置,暗含民族主義敘事。最具爭議的是那副鑲金的「登記照」——去佐治亞監獄自首的那種大頭照登上《紐約郵報》頭版,如今成為權力逆襲的圖騰。

橢圓形辦公室的傳統功能正在異化。特朗普打破歷任總統將此處作為沉思決策空間的慣例,將其轉化為全天候政治劇場。在此舉行每日記者會、安排內閣成員宣誓,甚至上演與烏克蘭總統的「敵對會晤」。鍍金背景成為政治表演的核心道具,白宮作為美國的象徵,承載著國家的歷史與尊嚴,其內部裝飾風格長期即便會因總統個人喜好有所調整,總體上保持著莊重與傳統。特朗普如此大手改造,破壞了白宮的歷史氛圍和公共屬性,且奢華的風格與美國當前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形成了鮮明對比。

鍍金的門框折射出權力美學的異化,天使雕像守護的早已不是民主殿堂。特朗普宣佈要讓美國進入「新的黃金時代」,白宮的鎏金裝飾恰恰成最尖銳的反諷,真正的黃金時代從不需要用金漆來證明。歷史終將檢驗,這座帝王展廳究竟是美國復興的聖殿,還是民主精神遭資本美學劫持的紀念碑。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