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六分之一美國年輕人居住偏鄉,常面對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狀況,包括高貧困率、教育程度低、工作機會少和有限的健保服務等。由於偏鄉地區往往缺乏充分的相關專業人員和資源,年輕人面對的心理健康挑戰尤其重要。這些因素恐加劇風險,並產生城鄉同輩所面臨的不同獨特照護障礙。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近年有不少研究顯示社交媒體如何影響年輕人的心理健康,但通常都是廣泛地去看年輕人,而非考慮到他們的居住地。由慈善機構「奧米德亞網絡」(Omidyar Network)屬下加州非牟利組織Hopelab所做的最新問卷,顯示孩子們與社交媒體的互動方式也許因他們居住城市或偏鄉而有落差。
Hopelab的問卷訪問了全國1,274名年輕人,了解偏鄉年輕人的身心健康和他們與數碼科技的關係。當談到科技,問卷發現有些值得注意的地理差異。
使用頻率不高
例如,14至22歲鄉郊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次數少於城市同輩。約85%城市年輕人表示每天使用社交媒體,每天使用的偏鄉同輩則只有75%。
Hopelab首席研究員帕倫特(Mike Parent)表示,部份受訪偏鄉年輕人表示,他們比較容易脫離社交媒體,「如果你的朋友不用它,你就不會用它。在城市社區裡,也許有更多人為更多東西拍照,所以在發生更多事情的地方使用率可能會更高,這種效應自然就產生了」。
這項問卷為社交媒體是否有害和對誰有害的持續爭論帶來細微差別。今年1月國會參院針對兒童網路安全的聽證會上,Meta執行長朱克伯格表示,大部份研究未支持社交媒體有害的說法,科技公司和支持者也認為兒童受益於社交媒體提供的聯繫。但美國心理學會持相反意見,指有足夠研究顯示社交平台上充斥的歧視、偏見、仇恨和網路霸凌等現象,確實傷害兒童,那些專為使用者長時間使用的功能也對兒童有害。
問卷又發現城鄉年輕人所傾向的應用程式出現差異。當被問到最常用應用程式時,城鄉年輕人都說TikTok。至於第二常用程式,偏鄉年輕人傾向Snapchat,城市兒童則是Instagram。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
報告未深入探討城鄉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使用差異,但確實發現兩者網路環境中出現潛在差異,有些偏鄉年輕人透露他們的網路並不穩定。
如果網上受到騷擾或霸凌,或覺得使用太多的話,就會永久停用社交媒體的偏鄉年輕人比城市同輩多10%。
對於出現地域差異的理由,專研偏鄉年輕人健康和社交媒體的中密歇根大學助教漢恩(Samantha Hahn)猜測,偏鄉生活的部份特色實際上有助於抵禦社交媒體某些危害,例如「你不會霸凌自己鎮上的人後,隔天就不見了」,但她補充這只是依經驗作出的推測。
雖然社交媒體對偏鄉年輕人的影響尚未完全清楚,但另一種旨在改善他們心理健康的科技遠距醫療似乎並不成功。Hopelab問卷發現,偏鄉年輕人不會上網尋求解決個人心理健康問題,使用心理健康程式的機率比城市同輩少得多。
參與問卷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候選人岡薩雷斯(Carlos Gonzales)引述偏鄉年輕人說法, 他們的社區和家庭不認為心理健康是優先事項。她又指,遠距醫療某程度上是對偏鄉一種承諾,但對這種技術存在嚴重污名化的情況。
漢恩認為,雖然對偏鄉年輕人的脆弱性難以一概而論,但顯而易見的差異表明,制定公衛政策的人開始了解這方面是非常重要。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