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位19歲女大學生在江西省會南昌遊玩時,因拒絕一男子搭訕,被對方用剪刀捅刺而亡。警方稱嫌犯有精神病史,可能因此逃脫刑事責任,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和爭議。不久前的德州Target槍案中,兇手也是一名有精神病史的男子。當精神疾病成為惡性犯罪的注腳,社會該如何實現正義與安全的平衡?
南昌血案中,遇害女子穿著漢服在景區拍照,被行兇者用剪刀捅了十幾刀,導致對方頸動脈、腹部等十多處受傷,沒來得及搶救就死了。如此兇殘,如果只是因有「精神病史」被從輕發落甚至免於刑責,不僅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更可能加劇公眾對法律漏洞的擔憂,甚至引發對真正精神疾病患者群體的誤解與歧視。本案兇手的行為,既有下手不分輕重的怪異,也有男性案犯通常的生理和心理邏輯;精神病人嚴重發作時,通常不應該有追求異性的生理衝動。這樣的人如果以精神病史作掩護,肆意危害女性,其危險性絕非一般有犯罪傾向者可比。
德州槍案中,兇手駕著偷來的車輛逃逸,最後居然赤身裸體在大街上行走,揭露的並非單一個案,而是美國槍支管制與精神衛生體系雙重崩壞的縮影——私人交易漏洞、監管斷鏈、法律妥協,讓精神疾病與槍支結合為致命的社會炸彈。
槍手取得武器的途徑,直指美國槍管最脆弱的環節:私人交易豁免背景審查。聯邦法律僅要求持照經銷商進行買家背景調查,而私人間轉讓(包括親友贈與、槍展交易、網路銷售)卻無需任何審核。此漏洞如同為危險人群敞開大門。
更諷刺的是,警方明知兇嫌有精神病史,卻無法攔截家屬手中的槍支流向。這暴露美國槍支管理的深層矛盾,憲法第二修正案賦予的擁槍權,在缺乏有效監控下,已成公共安全的反噬利器。目前全美私人擁槍量達3.93億支,超過人口總數,其中未經註冊的黑槍比例高達99.7%,形成執法無法觸及的黑暗地帶。
槍手的「精神疾病史」在警方通報中輕描淡寫帶過,折射出美國醫療系統的結構性失靈。精神狀態司法鑑定缺乏客觀標準,同一個人可能存在不同結論,導致「裝病脫罪」或「漏網之魚」並存。當精神疾病與槍支暴力疊加,社會往往陷入「懲罰或治療」的二元爭論,卻忽視了監護責任與公共安全網的缺位。若家屬明知患者具暴力傾向卻未管控槍支,或社區放任高風險者流動,責任鏈條便從個人延伸至系統。
兩起案件令不同國家的國民擁有相同的集體焦慮——對司法實踐與責任歸屬的深刻擔憂。
很多人認為精神病人不負法律責任,顯然是對法律的一種誤解。嚴懲犯罪者僅是治標,築牢公共安全防線方為治本,「精神病犯監獄」模式有待探索。對負有刑責的精神病犯人實施監禁治療,才能避免其危害普通社會秩序。
當法律遭遇精神疾病的複雜屏障,判決的天平一端是受害者永不瞑目的雙眼,另一端是全社會對司法公正的信仰。既要嚴懲犯罪,也要織密防護網。畢竟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體現在它如何對待最脆弱的人群,又如何守護最普通的公民。